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文化中的畅销元素

  当前消费文化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喧嚣,时尚,实用。作为消费文化生产者之一的畅销书,必须具备多重畅销元素的强力支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畅销元素除了一个好的选题,编辑的加工制作,装帧、设计、纸张,营销手段,渠道管理,信息的沟通、反馈,定价策略,以及签名售书和作品讨论会等也是很重要的元素。某种意义上,消费文化中的畅销元素淹没了艺术本身,使商业的力量大于文化的力量,因为,它更仰赖市场的操作和营销的策略。而就目前中国的图书市场来看,读者的消费意愿和购买倾向往往听命于商业套路。

  从这个视角上看,长沙作家易卓奇的几部长篇小说都具备了消费文化中的畅销元素。比如,《纪委调查》以纪委对公安局内部的调查为线索,以公安局的内幕为故事背景,展开一连串紧张激烈的探案与追踪。这些故事,都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都能引发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又比如,《纪委在行动》抛给读者的也是一连串的问题:市委书记在一场车祸中身亡,是意外,还是阴谋?入狱的书记秘书究竟掌握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他大胆逃狱,是畏罪潜逃,还是另有隐情?逃狱后等待他的和他追寻的究竟是什么……等等,可以说,这些疑问,都是消费文化的“噱头”,是隐藏在文本之后“发着幽光的眼睛”。

  目前文化市场上,多数人关注的是具备时尚特征的现代文化。所以编辑在加工这类产品时,都注意在内容里面增加或赋予一些时尚文化和实用的元素。编辑大都了解,产品对读者的兴奋点在哪儿。作为畅销书的生产者:做书肯定要找到让读者“兴奋得跳起来,但又不能跳得太高”这样的一个标杆。只有让读者“站”着够不着,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购买,才有心情消费,才有激情阅读。

  易卓奇的长篇小说《圈》就是这样一部让读者“站”着够不着,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小说。什么是“圈”?圈,是一种场域,一种氛围,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说的复合体,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模糊又清晰、既虚拟又真实的团队或集体。在这样的圈子里,必定有一些潜规则,有利益的搏杀,有色相的引诱,有喧嚣、时尚和实用等诸种元素的大染缸。

  《圈》聚焦的是秘闻不断、是非特多、媒体时常跟踪、受众特别关注的演艺圈。小说的文本主要讲述“王文涛”和“王惠玲”两兄妹初涉娱乐圈时悬念跌宕的经历:哥哥“王文涛”为达到在影视圈圈钱的目的,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圈套,谁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反把自己给“圈”了进去。而舞蹈专业毕业的妹妹“王惠玲”一心做着明星梦,加入哥哥的大圈套后发现上当受骗,不得不退出剧组,但没有退出演艺圈,反而通过努力考上了国内最好的表演专业院校,最后终于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女影星。

  从消费文化商品的价值选择上看,易卓奇的这部“喧闹”的小说带给我的启示是:畅销书在作家本人眼里是“作品”,包含思想、精神和品质的追求和寄寓;在商人眼里是“产品”,是打造企业品牌、获取利润的工具和手段;在消费者眼里是“用品”,是有着“使用与满足”的理想指向与现实诉求。因此,通过对消费文化中畅销元素的追求,作家得到了表达、控制、权力和名声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易卓奇在《圈》这部长篇小说中,通过不断地设计一个个圈套,将读者的眼球牢牢抓住:王文涛设了个拍片的大圈套,制片人秦晓阳、刘亚军,导演牛蒙等人又设下了无数个各怀心思的小圈套,整个电视剧拍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有人设计圈套、不断有人步入圈套,又不断有人在各种圈套里拼搏挣扎、冲出圈套的过程。作家让圈套里的人物表现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印痕,所有的人都打着为了艺术的旗号,却又怀着各种阴暗的目的和动机。文本以文学的真实生动再现了当今影视圈许多还鲜为人知的内幕,加之作者本身特殊职业的文化符号,极大地刺激着大众的“看客心理”,令人欲罢不能。

  但也应该看到,消费文化中的畅销元素几乎都与金钱有关,艺术上的粗糙和审美上的低俗都可以为之让路。消费文化的肤浅与媚俗都被“喧嚣,时尚,实用”的畅销元素所淹没,这种文化粗鄙主义和精神沙漠现象值得大家高度警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