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弄堂深处的那些工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2:34  新闻晚报

  □韩云珠

  要说弄堂工厂,城中别的地方也有,但都没有像南市老城厢那样遍地开花。

  据《南市区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城厢内外有工厂4900余家——虽然规模都不大——这些厂大都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究其原因,与小东门十六铺大有关系。当年的十六铺是海舶云集的大码头。海上运输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

  老城厢为上海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一大批家庭主妇走出厨房,把老城厢办厂的传统发挥到极致,那时候只要有空处,都见缝插针的办厂。

  天灯弄的书隐楼,一座曾经辉煌的清代私家藏书楼,颓垣断壁里,一片“踏踏踏”的缝纫机声,变成了羊毛衫工场;还有会馆街38号,带有戏台的商船会馆,曾经是上海沙船巨头的议事之处,也被工厂占领。

  回头看当年老城厢内外的弄堂工厂,发现有一多,那就是针织厂特别多,其中大部分为袜厂,如同兴袜厂、织袜五厂、红旗袜厂、幸福袜厂、九华袜厂等。这些针织厂刚开始时,使用的都是手摇织机,后来才逐渐改为电动机织袜。当年我舅妈就是红旗袜厂的挡车工。

  将工厂设在弄堂,是囿于老城厢的先天地理环境条件之限。人口稠密的老城厢,路不长,一般从百把米到二百米不等。路也狭窄,但狭路上却有许多弄堂。走进弄堂,你觉得弄堂深着呢,穿过弄堂,你发现你已经来到了另一条路上。反正是路连着弄,弄通着路,纵横交错,如蜘蛛网般扑朔迷离。往往不起眼的旮旯里,或小弄堂口,明明白白挂了一块厂牌。厂门小得仅容二三人,但当你往深处走,竟藏龙卧虎似的,有隆隆的机床在运转。

  当时我家附近就有三家工厂,一家彩印厂——创建于1932年,算是老字号厂了;一家弹簧厂;还有一家塑料制品厂。

  彩印厂在傅家街;弹簧厂在光启路;最有趣的是塑料制品厂,它的厂部和一个车间,在三牌楼路北面的昼锦路,另一个车间在三牌楼路南面的学院路,而厂食堂在三牌楼路。也就是说,一个工厂被分割在三条路上,但相距都不远。你别小看这三家厂,虽说是弄堂工厂,可都是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的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

  当年我读初中,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三牌楼路上都是塑料制品厂身着蓝背带裤的工人,手里拿着搪瓷碗和竹筷,到食堂打饭。当时觉得穿蓝背带裤的人,男的神气,女的好看。你看那女的,白皙的脸,漆黑的羊角小辫,长长的背带裤衬托出颀长的身材,显得英姿飒爽。

  然而,至上世纪80年代,老城厢的里弄工厂开始渐渐淡出。当年我家附近的三家厂,也拆的拆,搬的搬,不知去向。

  凡对本城流传的今昔故事传奇,或人文情怀、生活形式有兴趣且体悟者均可来稿。本版投稿邮箱:xwbchengzhong@126.com。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