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天过节”:市民满意度不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5:05  新民晚报

  从旅游节到电影节,从桃花节到柑橘节……上海市民对一年到头的节庆活动是如何评价的呢?层出不穷的节庆活动,又给我们这个国际大都市留下了什么呢?今天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的国际旅游学会第二届双年会上,一份相关研究报告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知名度依托参与度

  在以“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为主题的本届双年会上,华东师大旅游系的楼嘉军、王娟和徐爱萍联合发布了《上海节庆活动公众认知度评价研究报告》。经调查统计,在上海众多节庆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节庆品牌的公众知晓度呈现两个极端,电影节和旅游节分别以77.3%和72.2%位居前列。相比之下,其余绝大多数的节庆活动则只有10%左右的知晓率,特别是像国际魔术节、国际茶文化节和国际音乐节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节庆,知名度则要更低些。

  专家分析说,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与公众的参与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旅游节的花车大巡游、南京路大狂欢、农家乐休闲观光游等项目,都十分配市民的胃口。而电影节也有三大诱人“法宝”:一是众多明星的到场,二是中外优秀影片的扎堆,三是票价渐趋合理。

  市场运作远远不够

  目前,上海除拥有一大批已经做成品牌的全市性固定节庆,还有诸如静安民俗节、奉贤风筝节等由各区县和行业自办的节庆,另外还不时会有许多临时性的娱乐性、主题性节庆加入进来。因此,用“天天有节过,周周都快乐”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然而从统计结果来看,上海市民对本市的节庆活动总体评价却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对节庆活动的满意度评价还呈现偏低的窘境。目前,本市的许多节庆都是由政府直接操办,企业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结果是不能充分进行市场化经营运作,很多节庆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公众对“节庆产业发达”的认同度普遍较低。

  因此,专家建议,今后上海的节庆活动发展,应由热衷开发新项目转向整合现有资源、完善节庆服务接待设施和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上,真正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各种节庆品牌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王蔚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