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凑成一个摄制班子。
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
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人每天期待。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考察。
在英国,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
原创剧兴盛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龙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怎么走光电技术的路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郑晓龙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明住进蓟门饭店,开始策划讨论故事。
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观众爱看什么?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贤惠的,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故事,讨论完,由李晓明回去负责写一个大纲。结果,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
在准备拍《渴望》前一年,郑晓龙和中心领导做了两件事:一是租了一个篮球馆,并将其改造成摄影棚;二是中心将创作团队送到大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1989年,《渴望》剧组在北京西山搭景开拍,1990年播出,引起全国的观剧热潮。看完电视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
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
《渴望》播出后,好像是立起一个很高的山头,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郑晓龙决定再在旁边立起另外一个山头,改换题材。
1990年、1991年,郑晓龙张罗了一帮人,有王朔、冯小刚等人,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编辑部的故事》。开始打算写17集剧本,由五六个人分头去写。拿到初稿,觉得王朔那两集写得最好,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后来就统一由王朔来统稿。
拍摄到一半,剧组内部出了问题,拍不下去。郑晓龙到剧组,换掉编辑部主任和一个不听话的摄像,把之前在《渴望》里做导播的赵宝刚加上去。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喜剧的开山之作。
《编辑部的故事》成功后,郑晓龙并没有停歇,继续参与引领着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开始关注出国人员和留在国内家属的生活,他有感而写了《大撒把》。1992年,在这种想法下,他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到美国实地拍摄。
不过,拍摄前手里没有钱。郑晓龙说,他找到父亲的战友赞助了50万元,才有了修改剧本的钱。后来,在美国的拍摄全部通过贷款。《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为北视中心赢利七八十万元。这是北视中心第一次赢利。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后,郑晓龙从美国回到北京,从北视中心副主任升为正主任。“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首主题曲,也再次唱响全国。有人评价说,该剧给当年盲目的“出国热”降了温。
在郑晓龙之后,1994年,英达开拍《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后,同类题材的喜剧层出不穷。
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优秀电视连续剧不断出现,比如乡村剧《篱笆女人和狗》、《十六岁的花季》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此外,《宰相刘罗锅》创下古装电视剧高不可攀的收视率。1998年,以宫廷荒诞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热播,引起关注。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改革开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有媒体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具标榜价值的黄金十年。这10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在创造力方面全面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不过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复制与翻版。
百“剧”齐放
经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生产过大批经典电视剧的郑晓龙在21世纪突然沉寂下来,专心做起了“领导工作”。眼看着昔日的“手下”冯小刚、赵宝刚一个个在各自领域走红,新生导演层出不穷,电视剧市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冯小刚不做电视剧了,成了著名电影导演。
赵宝刚从《过把瘾》一路拍过来,一直拍到时下仍在不断重播反映80后青年人爱情的《奋斗》,引领起内地青春剧的复兴。奋斗,也成为很多青年人的生活。他还通过拍摄《永不瞑目》、反映留学生感情生活的《别了,温哥华》,捧红了陆毅、陈坤、赵琳等一批偶像明星,成为当下爱情剧的王牌导演。
“帝王剧”也受到观众喜欢。以导演胡玫拍摄的《雍正王朝》为例,2002年在电视上播出后,感动了许多高官。紧接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军旅戏横空出世,让观众眼前一亮。自2005年,《亮剑》面世以来,剧中塑造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仍在重播。
观众的欣赏心理开始多元化,一些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非著名导演,也开始一炮走红。康洪雷塑造出一个“不放弃,不抛弃”的许三多,点燃了2007年的荧屏,激励着无数正在奋斗的年轻人。
这一阶段,新星不断闪烁出镜。高希希从2002年开始拍了《花非花》、《结婚十年》、《搭错车》等剧目,题材涉猎广泛,到新近正在播放的《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甜蜜蜜》等新剧,几乎每一部都占据了电视台每天的黄金播放时间。
曾经做话剧导演的年轻导演尚敬,涉足影视圈后,拍摄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喜剧,《武林外传》成为中国后现代喜剧的旗帜性作品。
据统计,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电视剧总产量增至5875集,是1958年至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市场化阶段的中国电视剧持续高产,2007年日均生产电视剧40集,年产529部、14670集,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
然而,自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之后,曾经被称为电视剧拓荒者之一的郑晓龙,却鲜有电视剧作品出炉,很多年轻的观众不知道谁是郑晓龙。
“有人说我只会当领导,不会拍电视剧了。”2007年,郑晓龙“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导演,仅花了4个月零8天,拍出了一部50集的《金婚》。一经播出,再创下收视率新高。郑晓龙不无自豪地说,有人又评价说,《金婚》播出后,整个社会的离婚率下降了。
重操旧业,今年56岁的郑晓龙显得意气风发。当《金婚》还在电视台一遍又一遍重播时,他又着手开拍下一部电视剧,办公室轻喜剧《老板马一明》。
11月11日,郑晓龙坐在拍戏现场监控室的老板椅上,戴上耳机,一边吃着瓜子,一边注视着镜头里演员的一举一动。
“停——”
郑晓龙抛掉瓜子皮,忽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迈步走出门,穿过几十名剧组人员,来到演员跟前说戏。男主角是演员姜武。说完,继续,开始试拍——“好的,过!下一组镜头。”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