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帝宫——黄帝屯兵备战的大本营系列之三 遗留在新密的黄帝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07:26  大河网-大河报

  

黄帝宫——黄帝屯兵备战的大本营系列之三 遗留在新密的黄帝足迹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除“风后八卦阵记”碑外,佐证黄帝在黄帝宫备战的还有其他遗迹及在当地流传很广的传说。

  据当地文史专家郑观洲先生介绍,新密黄帝宫附近桑蚕业很发达,这就与黄帝有关。

  据史书记载,黄帝取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元妃。嫘祖勤劳而聪明,在桑林里劳作时发现蚕吐出的丝既细又结实,就试着抽丝制作衣服,穿在身上比树叶兽皮制作的衣服轻便柔软多了,又好保存。于是她就教老百姓植桑养蚕,制成服装。为纪念嫘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后人把她作为蚕神来祭祀。在黄帝宫嫘祖庙南下方的岩壁上,如今还有嫘祖洞。

  在黄帝宫附近的刘寨、来集、大隗一带,有万亩桑林与农作物间作,有地堰的就种桑于地堰上,这是黄帝时教给人们的耕作方法。

  黄帝以后,植桑养蚕业成了新密的特色行业,昌盛一方,几乎家家都有养蚕习惯,同时缫丝织绸作坊遍布全市,并吸引来不少采购贩卖丝绸的客商。城西的米村、城东的大隗、观音堂成了丝绸交易的重要市场。

  桑树还是黄帝平定诸侯、统一天下的有功之树。它光滑的树干既坚实又富有弹性,直可当棍,弯可成弓,平时又是农具的把柄。桑木是黄帝时期兵器的主要材料,如桑棍、桑杈、桑弓等,都是取之于桑木,后来被人们应用于农业生产。

  实际上,在新密,围绕黄帝宫,有很多与黄帝有关的地名和传说。

  力牧台因为黄帝大将而得名

  在黄帝宫南2公里处的高地上,有一人工筑高台,台高13米,四层台基,夯土叠筑,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33米,近正方形。现存最高层为一平台,每边长15米,面积225平方米。

  据《河南通志》记载:“在密县城东四十里,土人呼曰黄台岗,地近云岩、大隗镇,台址颇广,又曰拜将台。”清《密县志》曰:“一曰拜将台,一曰熊台。《通志》记载:在大隗镇东。俗传黄帝讲武于此。又曰筑拜力牧,土人呼为台子岗,又曰黄台岗、力牧台。”

  台上原有一深穴,当地人叫摩旗穴。清《密县志》:“摩旗穴,在力牧台顶。深丈余,团围如成瓦筒,节节垒,纹似旋螺,相传为黄帝拜将摩旗处。”

  力牧,是黄帝大将。据《史记》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西汉《淮南子》:“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汉《晁氏新书》:“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黄帝出军诀》记曰:黄帝伐蚩尤,未免愁怨,乃睡,梦王母遗道人,彼玄狐裘,以符援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得符信,占即克也。黄帝思寐其符,不能悉意,以告风后、力牧,曰:“此内应也,虽不得其信,战必自克,力牧俱于威(洧)水之侧立,祭以太牢。”

  按新密黄帝文化研究会刘峰亭先生的说法,这个威水就是洧水,力牧台正建在洧之北侧,距洧水四里之遥。

  《纬书集成·论语》:“黄帝师力牧。”黄帝败于蚩尤,退居于云岩宫,招贤纳士,练兵讲武,在东海得风后,在大泽得力牧,在力牧台拜为大将,并拜力牧为师,力牧没有辜负黄帝重托,在涿鹿大战蚩尤中立了首功,助黄帝平定天下,后人为纪念他以台名之,此台历经数千年不废,留传至今,可见世人对力牧之尊。

  黄帝宫西北二里有个村庄,叫仓王。仓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黄帝在此练兵时,这里是黄帝的粮仓所在,村北有一块数十亩较高的平地,群众一直称之为“老场岗”,是黄帝所储之粮经常在这里翻晒的晒粮场,故名。另一说是,黄帝的大臣仓颉,因发明了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为世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封居此地为仓王。

  仓颉发明文字文献多有记载,如西汉《淮南子》:“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易书》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世本》:“沮涌,仓颉作书。并黄帝史官。”《纲鉴易知录》:“帝命仓颉

  为左史,沮涌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古今事物考》:“黄帝时,仓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故有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之别。”宋《皇王大纪》亦云:“仓颉、沮涌,轩辕史官也,见鸟兽蹄远之迹,有文理可滋,作鸟迹篆,以义百工,以察万品,其文分类,象形而生,故谓之字。”

  多种文献都说仓颉姓侯,《关内侯姓溯源》曰:“仓颉,因造字而成就不世之功德,被赐姓侯,字纲。”

  新密一些地名与黄帝有一定的渊源

  位于黄帝宫东一里,是一个叫养马庄的村庄,在刘寨镇东北与西北另外还有两个养马庄,分别叫东养马庄和西养马庄。据群众所传,都是因黄帝在此养了很多战马而得名。

  另外在养马庄西,黄帝宫西南一里之遥,有一东西长近十里的横岭,坡甚缓,岭上较平,岭南北二坡都是梯田,东西望不到尽头。据当地居民讲,因黄帝时,在此岭上训练马匹,故曰马骥岭。当地民谣曰:“马骥岭十里长,东起云岩宫,西到背阴堂,黄帝练马场,石头夜生光。”

  黄帝宫东两公里处,有一个行政村叫草场岗。这个村世代都叫“草场岗”村,如今群众简称为“草岗”,群众传说,它是黄帝和士兵收割牧草,晒干后储存的地方。在该村东头田野里有一滩地,又宽又平,群众一直叫做“跑马地”。据传是黄帝跑马的地方。

  老虎圈位于黄帝宫东北三公里。据当地人传说,黄帝在此圈养过老虎,故名。晋《帝王世纪》云:“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汉《史记·五帝本纪》曰:“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此可见黄帝有可能在这里圈养猛兽,用以作战。春秋时齐将田单曾用火牛阵以破敌阵。

  另外,据说武定河、武定岗也与黄帝有关。武定河由黄帝宫西北入,绕东,经宫前,南流入洧,在宫北、东、南方环黄帝宫形成一湖,此水即武定水。清嘉庆《密县志》曰:“(洧水)又东,武定水西北来注之。《水经注》洧水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岗,西南流,又曲而东南流,经零鸟坞西。坞侧有水,悬流奔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洧。”按考证,武定水、武定岗之名有两个传说:一曰,黄帝臣为武定者,功绩卓著,为念其功,即将黄帝宫东北四里的高岗地名为武定岗,发源于此,流经黄帝宫的水,名为武定河。二曰,因黄帝以武力平定蚩尤,遂将黄帝宫东北之高岗名武定岗,经此之水定名武定河。武定河流入黄帝宫前的湖,称武定湖。武定湖北岸的悬岩峭壁上有个山洞,人称葬符洞。

  说起葬符洞,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据说黄帝在黄帝宫这一带练兵讲武屯兵备战,并从这里率兵北上,在涿鹿与蚩尤进行了二次决战,大获全胜,从而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咸尊轩辕为天子。

  虽然涿鹿二次决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每当黄帝想到因战争所造成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战争无情地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使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少人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又在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所以战争结束后,黄帝决心让天下永离战争,让人民不再受到战争的摧残。于是他召集手下众位将领和南北各方部落首领在黄帝宫举行庆功盛典并聚会盟誓。盟誓那天,整个黄帝宫战鼓咚咚,马嘶声、欢呼声、竹乐声,使整个黄帝宫山摇地动。黄帝的数万兵马由大臣风后带领,兵分四路从云岩四大谷口汇集柏树坡下。

  黄帝登上中天大帝宝座,手中拿一长绳,宣布盟誓开始。黄帝携四方天帝登上盟誓台,各自就位,接着十名将士遥望黄路坡顶飘拂的素丝桑麻飘带,双膝跪在云岩山洞,顿首祭奠为了统一大业而捐躯将士的在天之灵。祭毕,黄帝宣布歃血盟誓,只见黄帝挥舞手中长绳,突然抛在空中,绳旋转成一个绳圈,黄帝在中,四方天帝分东西南北被套入绳内。五帝跪在盟誓台上,盟誓曰:“天下归一,永不战争,安分守己,和平归之。”誓毕,半碗血酒一饮而尽,五方天帝也身归原位。盟誓过后,黄帝下令击鼓鸣号,命大将常先手持火把点燃柏树,在山西坡用战刀穿心示众的蚩尤画像顷刻化为灰烬,紧接着黄帝和四方天帝各命将士焚兵戈、藏兵符,整个云岩山浓烟滚滚,大火熊熊,数以万计的枪、矛,弓、箭,能烧的一一焚之,不能烧的挖坑深埋,让战争永远消失人间。

  盟誓过后,黄帝宣布:大将风后因征战蚩尤功勋卓著,令其为中天辅佐大臣,掌握云岩全部政事,并命风后讲述撰著《风后阵兵法图》的三十载艰辛。黄帝提议,把在征战蚩尤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风后阵兵法图》珍藏在匣

  内,命风后带领战士,在云岩凿洞珍藏,即现今黄帝宫中的藏符洞。

  实际上,这一带与传说中黄帝相关的地名有很多,比如具茨山,它是新密市南部,与新郑、禹州、登封交界的一座界山,是伏牛山的余脉。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登具茨山,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抱朴子》:“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宋《元丰九域志》:“具茨山,《舆地志》云:黄帝往具茨见大隗君,授以《神芝图》。”宋《事类赋·地部·山》曰:“黄帝之游具茨。”

  具茨山系有大小山峰三十多个,每个山峰各有其名,《禹县志》曰,“(具茨山),山统名,具茨,不能定何峰为具茨也”。此山有数个山峰的名称与黄帝时的重要人物有直接联系。如新郑境内的“风后顶山”,新密境内的“大隗山”、“大鸿山”、“讲武山”、“黄帝讲武楼山”、“崆峒山”、“黄帝拜天祭祖的灵崖山”、“熊耳山”等。除这些主要山峰外,还有众多与黄帝活动有关的景点,如黄帝避暑洞、黄帝庙、嫘祖庙、黄帝御花园、广成子所居逍遥观等。

  风后顶位于具茨山东首,归新郑市管辖。风后顶山,据说是因为风后助黄帝有功,黄帝以山命名,以示永远纪念。风后顶山向西,紧邻的一座山峰即为大隗山,山上七峰并列,石花斑斓,林木葱茏,萝藤缠绕。每逢雨过天晴山碧如翠,云雾缭绕,被誉为“大隗晴岚”,是新密八景之一。有诗谓“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黄帝见大隗真人于大隗之山的故事即发生在此。《山海经·中山经》:“敏山之东三十里大隗山。”注曰:“荥阳密县大隗山也。”《黄帝纪》言:“归大隗,即大隗氏。”《水经注》:“溱水出河南密县大隗山。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汉书·地理志》曰:“河南郡密县有大隗山。”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具茨有大隗者,即上世之泰隗氏也,能设于无垓之宇,而游于泰清。访之者多迷其途焉。襄城有神牧者,牧马童子也,得七元、六纪、三纲之法,能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是谓天师。”

  大隗山上,至今有黄帝避暑洞、黄帝拴马石。紧挨此山,与禹州共有的大鸿山、崆峒山、熊耳山等,也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黄帝文化。

  位于新密黄帝宫南2公里处的力牧台,是为纪念黄帝大将力牧而筑的高台。此台历经数千年不废,充分显示出世人对力牧的尊重。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