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职业化之后的1997年重庆才有了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但重庆足球却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纪50年代,重庆的业余足球就相当繁荣。在重庆还属于四川省的时代,四川足球队的班底几乎都是由重庆球员组成,余东风、马明宇、姚夏……这些四川最好的球员都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崽儿。重庆球迷也热情如火,他们把“雄起”这句著名的口号传到了成都,并在全国叫响。重庆,是一片真正的足球热土。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付稿酬。
1
2
3
1952年,西南区足球大会,贺龙为比赛开球。
重庆代管的四川青年足球队。
曾获得全国季军的重庆女足。
1
2
3
重庆人非常适合踢足球,不过在直辖前,因为受四川管辖的缘故,我们没有高水平的成年队伍。我踢球那时,就只能在四川队效力。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以至于我退役之后,也一直在为四川队培养后备人才。仅仅上世纪70年代,我市就向四川队输送了15名运动员,什么余飞、张达明、马建新,都是我们重庆去四川的。而且,我们重庆自身的足球水平也不差,1963年,当时被称作四川青年队的重庆队就曾经打入过全国甲级队。
说起当时的重庆队,情况比较复杂。那个时候,这个队在官方被称为四川青年队,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主力球员都是重庆人,而且,在当时的足球圈里,大家都把我们叫做重庆队。1961年底,包括我、黄振淳、秦光樵、熬安全等22人入选了这个队伍,全力备战全国足球联赛。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1963年全国足球联赛全面开打,按照当年规则,只有最终获得1-23名的队才有晋升全国足球甲级队的资格。最后,我们两阶段总成绩列全国第17位,实现了冲甲目标。我认为,这是重庆足球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本报记者 黄德强
1963年重庆就冲甲了
讲述人:姚明福
姚明福,今年68岁,重庆足球名宿,市足协副主席,我市首位足球高级教练员,著名前国脚姚夏的父亲。1959年,姚明福进入重庆市体工队,1961年进入四川青年队。1974年重庆恢复专业足球体制,姚明福开始担任重庆队教练。1983年,他转而执教四川女足,曾率队获得全国第三名,并培养出了著名国脚温丽蓉。1994年,姚明福重返重庆执教,如今力帆队的两位教练魏新和曾斌都是他的弟子。退休后,姚明福开办了长松足球学校,力帆的现役队员黄希扬、李思源、甘锐都来自该学校。
大田湾
大田湾体育场,1951年由贺龙元帅主持修建,1956年5月竣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综合体育场。这里一直是重庆各足球俱乐部的主场,也见证了重庆足球最辉煌的时期。
雄起
据说这个词是由重庆球迷“小皮球”于1982年率先喊出,但究竟是出于重庆还是四川现在已经争论不休。唯一得到西南乃至全国球迷认同的是:雄起是所有加油口号中最朗朗上口的一个。
球迷协会
1986年4月,重庆球迷协会正式成立,王绪明当选为协会会长,这是重庆乃至西南第一个球迷协会。
贺龙杯
1987年,第三届贺龙杯足球赛在重庆举行。贺龙杯的成功举办影响了一代人,比赛让更多的重庆人了解了足球,懂得了足球的乐趣,从而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贺龙杯推动了重庆足球的发展,特别是直辖后重庆足球的发展。
联谊会
1993年6月15日,全国球迷首届联谊代表大会在成都举行,“大皮球”、“小皮球”等重庆球迷参加了大会。
声讨失利
1993年6月,重庆球迷“大皮球”带领了50多名球迷到成都,为中国队冲击世界杯足球小组赛加油。在中国队失利后,8位球迷赤裸上身,每人一个字地在身上写下了“可怜天下球迷心!”并手牵“中国足球路在何方”的横幅在成都市体育中心游行。
川渝一家
1994年10月1日,四川全兴足球会员俱乐部重庆分会正式成立,先后由“大皮球”钟煊福、王珏、方定荣担任会长。1994年11月,国内第一张球迷自己办的报纸———《第十二人报》正式在重庆发行,“大皮球”兼任总编。 本报记者 金鑫
关键词》》
上世纪50年代,作为重庆最早的专业足球运动员,我的经历确实比其他人丰富很多。很多人都认为重庆的足球是从四川全兴开始,到后来的前卫寰岛、重庆隆鑫,再到现在的力帆,其实重庆足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一段时期还相当辉煌。重庆足球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上世纪50年代,重庆的业余足球就相当繁荣。
那时足球在重庆相当红火,当时几乎每场比赛都爆满。那个时候有很多职工业余足球联赛,尽管是业余的但一到比赛的时候,大田湾外场的看台上都坐满了人。不过当时的大田湾外场只能容纳几千人,当然和后来没有办法比。
当时看球的原因都相当单纯,就是因为喜欢。那个时候很多工厂都有职工足球队,所以每场比赛来看的球迷很多,不过那个时候大家思想都比较朴实,我也没有“粉丝”,因为那时根本不时兴崇拜球星。
上世纪60年代是专业体制下最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四川队的主场在重庆。当时四川队不仅成功进入甲级联赛,还获得了全国第三,当时我也是球队队员之一。上世纪80年代,重庆女足曾代表四川队获得了女足全国锦标赛的第三名。以前我在7中学习的时候,喜欢踢球的人多得很。学校不仅有校队,年级也有球队,班上还有班队,现在根本没法比。
重庆还举办过贺龙杯的比赛,那是1987年的第三届,贺龙杯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全国联赛前四名的球队都到了重庆,八一、辽宁都来了,那个时候还在重庆掀起了一阵足球高潮。
改革开放后,重庆是16个重点发展足球的城市之一,11个全国职业化足球试点城市之一。足球职业化后,还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足球领导小组,市领导窦瑞可和程贻举都先后担任过组长,在他们的重视下,重庆足球发展得相当红火。
不过现在踢球的人越来越少,重庆市的市运会才几个队参加,我看到都觉得难过。我希望重庆能把足球打造成城市名片,这算是一个老教练的希望吧。对于重庆来说,足球一定要坚持下去,一个直辖市不能没有足球。
本报记者 何艳
讲述人:秦光樵
年逾古稀的秦光樵是重庆足球教父级的人物,1966年退役之后,秦光樵就开始了他孩子王的时光。作为原重庆青少年业余体校教练和新原兴足球学校总教练,他为专业队培养了100多名足球运动员。从过去的余东风、余飞,到现在力帆的王锴都是他的学生。
秦光樵对与足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盼望,重庆能够把足球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牌,在5到8年的时间里,重庆足球能有新的腾飞。
那时候不时兴崇拜球星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喜欢足球,当时重庆没有专业足球队,只是有四川队,1994年到1996年,我们球迷协会每周包大巴,少则100人,多则300人去成都看球。重庆崽儿的精神感染了成都的球迷,雄起的口号到了成都,由成都发扬光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成都保卫战,当时我带了300多球迷去成都,那场比赛是全兴打申花,但是有100多球迷没有球票。后来我给当时的四川省副省长徐世群写了封信,通过省政府办公厅交到他手里。在半个小时之内,徐副省长就帮忙找来了150张球票,解决了重庆球迷没有票的难题。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是一生中莫大的幸福。
到了成都保卫战的最后几轮,重庆球迷更是让人感动。当时很多球迷找不到票,他们跪在成体外面,为的就是能够找票贩子买到一张球票。那个时候6块的丙票要卖到90,而当时大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300多块钱。我当时看到那些重庆球迷觉得又凄惨又悲凉,但是为了心中的足球大家都无怨无悔。
但是2004年后足球就陷入了低迷,现在关心足球的人越来越少。前几天,我在茶楼看《足球》报,有个茶客看到了,就说:“何会长现在你们还要看足球呀?”当时我听到这个话,觉得刺痛了我的心。但不论如何我也要扛起足球爱好者协会的大旗。力帆不是力帆自己的队,是重庆球迷的队,尽管力帆队在有些方面有些不尽人意,但是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今年中超我一定要组织球迷拉拉队,作为铁杆球迷,我希望能够唤起球迷对足球的爱。
本报记者 何艳
何道庆是一个疯狂的球迷,为了完成自己在绿茵场上奔跑的梦想,他省吃简用将儿子培养成职业球员,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给儿子灌输着“是男人就要踢足球的信念”。他给儿子取名为“腾飞”,就是希望看到中国足球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在两路口的球迷天天见茶楼,何道庆说起足球,就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放弃。对于他来说,足球是今生唯一的追求。虽然现在中国足球的环境不好,他依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选择足球,因为他始终认为中国足球会有腾飞的一天。
副省长帮我搞球票
讲述人:何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