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丽
《鬼吹灯》等畅销书宣扬了神怪邪说和“盗墓致富”论调
前不久,北京石景山检察院以盗掘古墓葬罪等罪名,对8名涉嫌盗窃明代太监景聪墓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其中4人被宣判。据介绍,这伙人是以畅销小说《鬼吹灯》为脚本,实施盗墓行动的。文物专家认为,现在是盗墓最猖獗的时期之一,时下流行的盗墓小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江苏东阳一处古墓遭盗掘,当地村民拿着盗墓贼遗弃的盗墓工具矿灯
西安杜陵遭到盗墓者“袭击”,破坏严重
读后产生盗墓冲动
日前,《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来到北京图书大厦,原用于促销的盗墓类小说销售堆头早已不再。工作人员赵小姐说:“想买书的读者会自己找到柜台。”记者随后又问了几家网上书店,答复均为销量“很好”。
盗墓小说在2006年发端于网络,其走红速度远超过一般网络小说。《鬼吹灯》刚上市没多久,就创下了50万册的惊人销量。盗墓小说里包含了大量的风水、历史、地理、占星学、考古学知识。还有不少盗墓贼的“术语”,例如悬魂梯、洛阳铲等。
看过了这类小说,不少人产生了盗墓“冲动”。在网上的盗墓小说吧里,就有不少帖子询问如何盗墓、拜师学艺、详解某盗墓工具及跪求盗墓仪器的,还有寻求“志同道合”者“小试牛刀”的。
“专业”面具实有害
盗墓小说真能提供真实的盗墓参考?《中国盗墓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教授对《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说,盗墓小说没有多少关于盗墓技术的知识,许多情节是作者想象的。他不相信这样的书对于民间盗墓行为有什么参考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家李梅田副教授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首先肯定了盗墓小说中涉及很多文物、考古知识,其中不乏考古学界的某些重要课题,例如“宋青花瓷”、“尼雅精绝考古”等,有些用词相当专业。但是,书中大部分内容,尤其对古代墓葬的描述、对盗墓技术的介绍,主要是道听途说,或受到古代神怪文学的影响,像对“悬魂梯”的描述,纯属无稽之谈。
一些古代小说甚至正史里经常提到,为了防盗,墓内设置“机弩”“毒烟”等,但迄今发掘的数万座各类古代墓葬里,从来没有发现过用于防盗的“机关”或其它神秘现象。至于“喷火”“毒气”等,是由于墓室长期封闭后产生的气体易燃、有毒造成的,并非古人建墓时有意而为。所以,小说里描述的盗墓技术大多没有科学依据。
盗墓小说之所以有广泛市场,主要是抓住了读者对考古知识的陌生和好奇心理,以一些道听途说或民间传奇为蓝本,加上肤浅的文物、考古、地质知识,让它看起来很“专业”,其实很幼稚。
蛊惑和教唆的教科书
受盗墓小说冲击最大的当属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王子今认为,盗墓小说中对盗墓可以致富的记述内容,对社会导向会形成危害作用,这种论调可能会刺激一些心怀暴富梦的人参与盗墓。
李梅田则认为,尽管盗墓小说并不能在技术上提供太多帮助,但它们很容易让某些人神经兴奋。随着“文物收藏热”的持续升温,盗墓现象愈演愈烈。某些心怀不轨的人会想方设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以前就发生过盗墓分子向考古学家“学习”的案例。考古工作者每到一地,往往要雇用当地民工,一个发掘季度下来,这些民工学会了找墓,其中就有人走上了盗墓之路。
无论他们是否真通过盗墓获得文物,都会对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盗墓小说助长了一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充当了蛊惑和教唆的教科书。
《中国文物报》总编辑曹兵武认为,盗墓小说的风行,是对古代的一种意淫与亵渎。他说:“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是极精致的,但是,我们面向古代的艺术总是将精力用在猎奇和玩弄上,没有尊重和科学的精神,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悲哀。
链接
专家呼吁:严审盗墓小说
如何从源头上对盗墓小说的不健康内容进行规避呢?
历史学家王子今教授建议,舆论应在人们心中建立盗墓获取财物属于非正当性、非法性的意识。小说如果说到历史,应当提示读者,历代对于这种行为都有严惩的法律。李梅田认为,盗墓小说风行,催生了网络对盗墓技术的探讨以及实际上对古代文物的破坏,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其危害,多方面齐抓共管。
对文物管理部门和考古工作者来说,应认识到盗墓小说对文物保护的危害,制定有的放矢的政策,包括对行业资料的保密、加强考古专业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等;对媒体管理部门来说,要严格对小说内容的审查和对社会危害的评估。
由于近年来的收藏热,高校考古专业持续升温。盗墓小说的读者多为年轻人。有学生说,自己是看了盗墓小说才对考古感兴趣的。李梅田对此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好事。不过,如果这些学生是为了利用专业知识走上盗墓之路的,就不但违背职业道德了,更是犯罪。他建议大学考古专业加强职业道德和文物法令的教育。(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