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洋车,如今的人们会马上想起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成了车夫的代名词,而拉着洋车在街上奔跑的样子也已成为人们记忆中京城的一个缩影,京味的一个符号。
北京的人力车从1900年以后才有,因为是由日本传过来的,所以最初叫“东洋车”,后来简称“洋车”。
白建和,家住朝阳区,开着一个修自行车的小铺儿。没有太高文化的他凭借对自行车和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20多年前开始鼓捣起了老洋车。几年后他通过寻访、考证,终于复原了一辆洋车,并精心保养至今。如今,这辆洋车成了北京城为数不多的几辆还能实际使用的老洋车。
多年前,曾有人找上门,想用一套楼房换他的洋车和一辆三轮车,白建和拒绝了,他不愿意自己的东西离开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曾经是前门“铛铛”车工作人员的邻居将自己收藏的一张“铛铛”车老照片和自己写的一段回忆文字赠送给了白建和,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洋车能回到前门大街做准备。
如今前门大街修复了,“铛铛”车开通了,当得知众多知名洋品牌对前门大街虎视眈眈,白建和便为洋车担忧起来:洋车作为旧时京城交通的一个缩影,见证着北京的路、北京的人,见证着北京由古老向现代的转变。他想让洋车回到前门大街,能和“铛铛”车一起跑上几圈,以填补旧时北京市井缺失多年的符号。本报记者 程功摄影报道J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