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开"清华简"的重重迷雾 竹简流回存在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5:32  国际在线

  《世界新闻报》记者/谭丽

  从发现到回流,再到公布研究成果,它招来了不少质疑

  “清华简”自去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在学界引发强烈反响。经专家鉴定,这2388枚战国竹简是罕见的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然而,今年4月“清华简”阶段性研究成果公布以来,姜广辉等学者连续发文质疑竹简真实性,“清华简”变得迷雾重重。

  从发现到鉴定,从流回到研究,“清华简”被“验明正身”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揭开"清华简"的重重迷雾竹简流回存在风险

  《孙子兵法》竹简在京展出

  

揭开"清华简"的重重迷雾竹简流回存在风险

  李学勤教授研究团队正在研究清华入藏的战国竹简

  

揭开"清华简"的重重迷雾竹简流回存在风险

  不分“清华简”

  对着传真件做鉴定

  李学勤先生的学生刘国忠教授参与了“清华简”的研究工作。据他介绍,竹简的鉴定工作是在流回前开始的。大概在2008年5、6月间,有关方面听说,香港文物市场正准备拍卖一批竹简,这批简系盗墓者倒卖。随后,中国内地文物界协同香港大学及业界同行,对竹简进行了先期鉴定。

  由于无法将竹简带回研究机构,内地专家请香港同行先临摹竹简上的文字,发传真至内地辨别。经过1个多月的鉴定,专家认为,被拍竹简有收藏价值。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成功拍下竹简,将其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这批简的形制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清理后发现,整简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即装竹简的箱子残部,其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接下来的工作是第二轮鉴定。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文字、考古、历史学等11位国内权威专家,对竹简文字进行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清华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罕见的重大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将产生深远影响。

  “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的AMS碳14年代测定显示,竹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

  留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

  自从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刘国忠更加忙碌了。他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为了能让竹简流传于后,让子孙后代都了解其价值和内含,他们正在抓紧对竹简的研究。这项工作需要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他预计,2010年将出版第一本研究成果。而“清华简”的所有研究,将耗时至少10年。

  竹简的长期保护一直是学界难题。据了解,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只有3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简”、上海博物馆抢救回归的竹书“上博简”,还有就是“清华简”。据刘国忠介绍,竹简大多从地下水中被挖掘,以湖南、湖北出土的为多,中原地区较少。因为,湖南湖北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水能隔绝空气,不易腐蚀竹简。

  被挖掘出的竹简一般会保存在水中,浸泡清华简的液体为蒸馏水。每天,刘国忠和他的同事们都会观察水中的竹简是否有霉变。当然,对于竹简的长期保护,还是要脱水变干,将其处于恒温恒湿环境中。但是,即便如此,竹简也未必能长久地得到保护。刘国忠说,将文物留在地下是对其最好的保护。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目前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据介绍,目前国家对一些文物的保护都属于被迫抢救性保护。

  一方面,文物通过盗墓者盗取现世,由于盗墓者缺乏专业的保护知识,与其说活生生坏在他们手中,不如由国家专业机构来进行专业保护。另一方面,在国家进行的一些基础性建设中,不得不对部分地下文物造成创伤。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然后再保护。

  竹简流回存在风险

  “清华简”从被发现到流回,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如此仓促,外界出现了不少质疑其真伪的声音。对此,刘国忠承认,“当初流回本身就存在风险。”因为国内一些同行就有过买到赝品的惨痛经历。不过,他说,经过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后的研究,这样的疑虑完全被消除了。“竹简是100%真品。”刘国忠强调说,学术界目前对“清华简”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今年5月,社科院历史学者姜广辉连续在《光明日报》刊发了两篇文章,对“清华简”所载《保训》篇的释读、内容提出了质疑,且一一附上例证。

  当初发表《保训》的刘国忠说,“我们只是整理者,发表的东西本身就是供大家研究的,我们欢迎不同观点的出现。”

  记者手记

  尖锐的问题

  清华大学公布竹简研究成果以来,社会各界反应强烈。此次《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清华简发表看法的情况。清华简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物与古文献研究中心的论坛上,有人发帖说:“在图版、全部释文秘不示人的情况下,少数整理者率先发文章讨论相关问题,是推动清华简的研究进程,还是利用整理之便抢学术话语权?”

  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刘国忠说,我国公布历史古物的研究成果是需要相关程序的,有的甚至完全保密。清华简与以往的竹简公布相比是最快的。清华大学发表竹简研究成果,是希望能将其尽早公布于世。 (谭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