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头车
引信
辅具
药囊
文/图 记者 龚小莞实习生 刘翠云
历时近两年的“炮台为形,文化为魂”胡里山炮台文化旅游项目于日前正式完工,从大炮外形,内在装配发射,弹头,火药和药囊,擦炮器械到发射炮工具,游客可以完整了解整个炮台的建设历史,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28枚弹头配上引信图片
地上一字排开的28枚弹头,和墙上悬挂的22幅引信图片,可以让游客获取克虏伯大炮的相关知识。据介绍,厦门胡里山炮台不仅完整地保留着一门113年前28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大炮,而且还完整地保留着28颗与其相配套的克虏伯炮弹。陈列的28枚弹头每枚自重约170千克,弹高72厘米,弹腹深度达60厘米,弹壁厚50毫米。弹头形状为圆锥形空心圆的巨型弹体。在弹头圆锥顶部有一台阶孔,上部直径8厘米,中部直径4.5厘米,下部直径2.5厘米。圆孔内壁带有螺蚊,直通弹腹。
图片展示的则是装配在穿甲爆破弹、燃烧弹、铁弹等各个时期克虏伯大炮系列炮弹的引信。此外还有配套的28生(280毫米)克虏伯大炮擦炮、推弹辅具展,以及药囊、弹头车等的展示。
装配及发射演示
28生(280毫米)克虏伯大炮装配及发射演示在40分钟的时间内,全面介绍了大炮的炮栓、炮身、高低起落架、提弹机等11个大的系统,构成系统的部件以及组成部件的零件,小到每个螺丝、垫片,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演示发射以透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配有解说词。
据了解,此前在克虏伯大炮维修过程中,为了大炮维修的图纸文本,在北方厂的协助下,胡里山炮台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现场测量、绘图、拍照、录像,大到长达11.2米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15毫米的小吊环,每一个细小的机械部件和零部件都不放过。半年之后,在北方特种机械厂的绘制中心,终于完成了上千张全炮的总装图纸。大炮装配及发射演示就是在图纸的基础上,用三维军标软件制作而成的。
胡里山炮台建设历经22年
刚刚完成的炮台筹建过程展示,结合115年前的胡里山炮台设计全图和新发现的“厦门要塞炮台在操演”老明信片,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回眸“22年难产,险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艰难筹办过程,弥补了讲解员和宣传册的不足,可以让游客轻松愉快地了解这段历史。
据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书记、主任韩栽茂介绍,1841年的厦门抗英保卫战,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老式厦港要塞被英军摧毁,闽海国门,顿时洞开。1874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廷就拟在原处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约需三十万两”白银。此事一波四折,历尽艰难,历经22年才得以在1896年竣工。
胡里山炮台竣工不仅是厦门和闽浙(台)的一件盛事,更是中国海防史的一件大事。因为当时中国南北洋炮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部被毁,而刚建成的胡里山炮台让厦门成为惟一能展现中国海防要塞之威武的港口城市。因此,为纪念此盛事,厦门工部局发行了“厦门要塞炮台在操练”的明信片。清政府还将厦门港作为中美海军交流港口。1907年,环球游历的美国海军“大白舰队”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中国,清政府为“大白舰队”准备的锚地便是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