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报讯(记者魏娟 实习生高鹏忠)随着本报“建国60周年大型影像征集活动”的火热进行,越来越多的读者带着厚厚的相册来到本报,讲述那些泛黄旧照片背后的无数往事。也有不少外地读者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照片,热情地参与本次活动。目前已征集到的数百张不同年代的老照片里,有反映建国初期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有记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大变化的,有关注世情百态的……每一张照片都刻下了岁月流转、人情冷暖的印痕。
重读老照片,是为了体会新中国的底蕴,追怀激情年代的风起云涌,也通过本报让更多不同年龄的读者深切感受到建国60年以来的各种变化。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将您手中的“宝贝”照片送达本报,与我们共同分享您的照片、您的故事。您可拨打0931-8153586进行相关事宜的咨询,或直接到本报(兰州市白银路123号甘肃新闻大厦六楼兰州晨报新闻大厅)投送图片或故事,也可直接将自己的图片或故事发送电子邮件到weijuan83121@163.com,并注明“建国60周年影像征集”字样。本报此次征集实行实名投稿制,在您提交作品时,必须提供个人真实姓名、通讯住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联络。一经选用,即奉稿酬。
在穗退休教师寄来老照片
住在广州的雍靖兰老人发来了自己年轻时在兰州拍摄的照片。老人从小生长在兰州,上世纪50年代在安宁堡小学当教师,白天教书,晚上为社员扫盲,照片上,她与学校的老师们在安宁桃园合影,为那段青春岁月留下了永恒的记忆。退休后,她随儿孙搬到了广州番禹区居住。“我虽然不住在兰州了,但一直通过网络关注着故乡发生的事情。前些天,从网上看到了兰州晨报‘建国60周年大型影像征集活动’,就翻出自己的照片,让孙子翻拍后发过来了,也想参与一下故乡的活动。”
兰州老人送来厚厚影集
年逾古稀的兰州老人黄德海带着一本厚厚的影集和许多珍贵实物来到本报,一件件诉说着当年往事。岳父参加解放西南战争的胜利纪念章、解放西藏纪念章、康藏筑路纪念章,让歌里所唱的“军功章”实实在在摆在了记者眼前;粮票和粮油供应本记录了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境况;上世纪70年代土房前孩子们玩丢手绢的照片;上世纪80年代操场上的交谊舞照片见证了人们复苏的文化生活;一家三代合影上截然不同的打扮,父亲还戴着瓜皮帽,自己穿着列宁服,儿子已经穿上了翻领大西装……60年的变化,藏在黄德海老人的相册里,笑脸未变,岁月早已沧桑。
婚纱照写下甜蜜留下回忆
改革开放后,婚纱照渐渐流行起来,上世纪80年代的婚纱照,相比现在虽简单许多,但甜蜜依旧。兰州三毛厂的张凤香送来了自己1987年在位于酒泉路的“上海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照片上,张凤香身穿洁白的婚纱,手捧一束塑料百合花,丈夫则是西装领带,两人站在华丽的欧式餐厅背景布前,留下了幸福的一幕。拍照前,两人还特意到理发店烫了当时流行的卷发。另一张照片上,平房院落里,新婚夫妇身穿青灰色西装,新娘戴着红花,端着酒盘向宾客敬酒,一幅上世纪80年代结婚的热闹场面浓缩在这一张小小的照片里,成为张凤香多年来的最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