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偷菜”不能排解焦虑 年轻白领应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7:2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时下,一种虚拟游戏风靡广大白领当中,除了“你买到别墅了吗?”“回家种地去”等已经成为日常的问候语、告别语之外,“今天你‘偷’了吗?”交换偷菜或保护菜地的经验,成了白领们的热点话题。很多年轻人沉迷其中,白天上班萎靡不振,晚上伺机出动,生物钟彻底紊乱。

   褒贬不一的“偷与被偷”

  至2009年8月3日,某社区网站宣称,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4000万,并以每天20余万新增注册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还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SNS玩家有8000万左右。

  支持者认为:“偷”与“被偷”的游戏,就像童年中经常玩“煮饭仔”的感觉一样,虚拟着买菜、做饭,获得乐趣。“而现代白领工作压力都很大,通过这个游戏,可以离开现实的压力。”此外,“偷”在现实中是不被允许的,但在网上能够“光明正大”的偷,也让白领们获得一种快感。

  针对白领的“偷菜”狂热,有心理咨询师表示,这是白领们减压的一种方式。现代都市中,白领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家在虚拟网络以一种不被现实社会认可的方式娱乐,在享受刺激的快感中缓解和释放压力,同时还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好奇心和占有欲。从这个层面上说,偷菜游戏对白领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反对者认为:在“偷菜”等游戏中无法自拔,主要原因是错把游戏和现实混淆在一起,甚至是在故意逃避现实。所患的是“虚拟社交依赖症”。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偷菜”上,反而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不仅降低人们对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正常、融洽的社交关系。“长期迷恋游戏中的交往,大家反而在现实生活中越发封闭自己,最终在现实生活中会感到越发压抑,从而加深现实中的孤独感”。

  青年以网络为载体的行为

  以网络为依托载体,已经成为青少年热点酝酿、兴起、传播的最重要的媒介及其展示场所。从社会语言到网络语言,从社会行为到网络行为,其流行程度、传播程度,已经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中。“争车位”、“读书”、“朋友买卖”、“买房子”、“咬人”等组件以朋友为单位进行网上的互动游戏,吸引了很多青年以实名制注册加入。

  采访中,记者的许多朋友也不乏深陷其中,每天讨论的话题就是“我又买了一辆跑车”、“我送谁人参了”等话题,尽管人人知道这是虚拟的,但仍自得其乐。

  青年在网络面前的“角色扮演”显现出张扬个性、寻求自我价值、乐于分享、期盼得到认同、投身体验、追求快乐简捷的特征,这无疑能够帮助我们对当今流行的文化现象作出理性的判断。

  对职业白领“偷菜”现象的考量

  一位对此游戏嗤之以鼻的朋友告诉记者,应该承认,有着职业压力,力图减压而“种地”、“偷菜”,这是一种需求;在“社交网”上交流偷菜或保护菜地的经验,可以达成人际关系的助温剂,这或许也是一种需求;“网上偷菜,既有娱乐性,又不会伤害到别人,也是潜在人格的一种释放。”引发考量的是:先有了职业,才有人被晋升为白领。倘若没有职业,何来白领?倘若失去了职业,何用上班时间“种地”、“偷菜”?“偷菜”为图减压,却可能成为失业者,成为再就业大军中的一员。

  他举例说,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可以促进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以此来阐明青年开展网络社交的必要性。

  某学校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说,一些“精明”的80后职业白领,在没有很好地找到舒缓心理压力渠道的同时,转而在网络上发泄,自以为是在娱乐中消除焦虑。其实,网络面前的焦虑心态,无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原因、觅答案。

  应该指出,心理焦虑是对不特定的、模糊的情景的反应,在明确认知的前提下进行排解,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祈求在网络面前匿名表演,在某社区网站中“种地”、“偷菜”,便能达到转移、排除焦虑的目的吗?倒不如来点实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本领;广交朋友,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制订对付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及预防、克服心理焦虑的基本策略。(作者:张永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就业 寻求 80后 白领 热点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