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群众“零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7:54  解放日报

  

与群众“零距离”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坚持一个主旨

  编者按:曲阳路街道的社区建设,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鲜明特点,因此,这个调查,说的是社区建设,其实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对于以基层单位为主体的第三批学实活动,也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主旨。能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关系到党的宗旨是否能落到实处,还关系到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合法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即使在经济金融危机严峻冲击的困难时期,仍然将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四个确保”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内容。

  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载体,社区离老百姓最近,所以改善民生,对于社区来说最实际。我们的社区建设,可以有丰富的内容,也可以有五光十色的亮点,但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区才能稳定,基层才能夯实。这一点,我们始终要把握住。

  改善民生,为民谋利,就要坚持群众路线这条根本工作路线。社区的决策,要反映“第一信号”,社区的建设,要群众都来参与。为民办实事,决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更不能闭门造车,为渊驱鱼,脱离群众。否则,实事不可能办好,群众也不会领情。曲阳路街道的社区建设,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值得我们关注。

  曲阳路街道,西南小区。

  秋日午后,走进满溢桂花幽香的小区。老房整修一新,小区道路宽敞了,绿化也更美观。住了30多年的居民赵秋霞感慨不已:“住这里,心情越来越舒畅!”

  西南小区的变化,在曲阳社区有着“样板”意义。

  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曲阳社区,位于虹口东北部,是上海最早建成的大型居住区之一。3.05平方公里辖区内,约有10万人口。

  1983年,几近80高龄的邓小平同志来到这里,看菜场访居民,问知青就业安置,说文化设施建设……留下殷殷嘱托:“你们生活得好,我就高兴。”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提升,如何让群众生活得好?在曲阳社区工作近8年,党工委书记陈金鹏感受深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建设“和谐社区、生活家园”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始终如一。

  “幸福指数”:群众看得见

  距街道办事处步行不足5分钟的辉河路上,曲阳社区北片市民服务驿站正在装修,11月底即将开放。

  500多平方米的北片驿站集生活、文化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将与先期投用的1000多平方米南片驿站遥相呼应,成为曲阳社区“15分钟生活圈”新平台,为居民提供政务、医疗、托老、配膳、邮政、政策咨询等多种服务。

  “社区事务受理、看病吃饭、养老休闲等,都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就近、就便解决,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陈金鹏坦言,在曲阳,居民的“幸福指数”已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数之一。

  调查显示:近年来,曲阳老年人、残疾人的数量呈导入式增长,目前老年人达2.2万人。调查还显示,尽管居民对各项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达76%,仍有24%的居民“不满意”或“无所谓”;社区服务满意度达81%,仍有19%的居民“不满意”和“无所谓”。

  围绕这些“成长的烦恼”,一套“3228”民生服务体系逐渐清晰:社区“三中心”服务下沉到居民区;居委会接待室、活动室“两室”就近为居民提供参与平台、服务项目;完善市民服务驿站功能;推行直接惠及群众的恒温、阳光、就业、平安、文化、健康等“八大工程”……

  在密云路471弄42号居民楼,街道救助所工作人员吴海玲带着慰问品,和往常一样对单身母亲朱丹萍作“家访”。15.8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没有一件像样家具。朱丹萍说,患癌症十年,儿子读高三,是街道的帮助让她“坚持到今天”。

  朱丹萍家的玻璃台面下,压着一张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伯龙的名片。朱丹萍说,“街道领导告诉我,有事直接打手机。”她曾经想卖房子换钱治病,房子已在中介挂牌,后被街道、居委会及时拦下。救助金、救急特殊帮困专项金……一笔笔款项送到了朱丹萍手中,她拿出详细记录款项来源的小本子告诉记者,“我住在这里,真幸运。”

  近年来,街道还每年投入1500万至2000万元,进行老小区综合改造;今年,改造步伐还将加快。“30多年前造的老房子,都将内外一新。”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强说道。

  最近的调查显示:93%的居民认为生活在曲阳社区“很幸福”。

  民生调查:决策有依据

  一份刚完成的曲阳社区人口数据、民生需求和资源分布调查,放置在赵强办公桌上。

  赵强向记者介绍,街道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性民生需求调查,已进行了三次。期间,每年还有若干单项民生需求调查,“调查结果将成为社区重要决策依据。”

  毗邻曲阳公园、面朝交通干线———这样的“宝地”,建街道办公大楼,还是居民呼声高涨的文化中心?有着20多年历史的街道办公楼,“蜗居”在巴林路,没食堂,也没停车场。“要说急需,一点儿也不为过。”街道干部缪海燕说。而另一边,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大家希望建一个设施齐备的文化活动中心。”

  办公需要和市民需求,孰轻孰重?街道启动民生需求调查,形成共识:宁愿机关办公挤,也要群众活动宽。

  最终决定缓建办公楼,筹集4200万元建造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这一缓,一直缓到了现在。记者在街道采访,从办公楼后窗看出去,一溜居民晾晒衣被的架子,几乎伸手可及,办公室也十分拥挤。而文化活动中心常客、居民健身队队长陈卫却高兴地说:“过去没场地,我们常常‘打游击’。现在,街道开会都要常向中心借场地呢!”

  “干不干”,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怎么干”,也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东体小区,回字结构的居民楼中央是菜场。数十年过去了,菜场壮大为有3000余个摊位的集市。居民买菜虽方便,但也承受着困扰:凌晨的叫卖声、喇叭声、喧哗声,令人不堪其扰。

  2003年,街道决定把中央菜场“挪”到小区外,新建副食品商场;原来的菜场,则建造绿地和安置房。新建副食品商场所在地,涉及119户,不乏老年居民。不少居民质疑:从动迁到搬入新房,有相当时间的过渡期,“老年人怎么折腾得起”?

  广泛听民意,街道决定颠倒常规流程,先撤出一部分菜场建造新房,待动迁居民入住新居后,再拆旧居,建新菜场。小小的菜场搬迁,用了整整5年时间,没有一户强迁。如今,119户动迁居民已全部迁入新居。

  “三全”服务:与群众更贴近

  中午临近12点,林云居委会工作人员李华芳仍在“今日接待”台前值班。居民陆老伯来到“居委接待室”,希望居委会开份证明。问清原委后,李华芳当即予以办理,并详细写下接待记录。

  林云居委会所在地,是小区公建配套的一幢二层小楼。原先,居委会办公室在二楼,底楼是多功能活动室和图书室。居委会干部的工作时间也遵循着“朝九晚五”、中午休息的惯例。去年11月起,“格局”发生了变化:居委会的办公室搬到了楼下,名称改成了“接待室”;居委会“干部”成了“接待员”,接待时间也拓展到了中午、晚上则延长到9点……

  去年以来,曲阳路街道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居委会“三全”工作法。陈金鹏解释道:“三全”即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

  密云路621弄7号楼居民周老伯亲身感受:不久前一个晚上,楼上居民家水管爆裂,殃及他家。一时间,他和老伴束手无措,无奈去居委会求助。没想到,工作人员还在,并马上联系出差在外的楼上住户,通知派出所,及时叫来锁匠打开房门,关闭总阀,还帮助周老伯家排水,一直忙到深夜11点多……

  赵强介绍,为推进“三全”工作法,街道先后退出2500平方米经营性用房,用于24个居委会接待室和活动室建设。目前,居委会平均面积已达300多平方米,比全市标准水平高出近50%。“按照每平方米每天至少2元的租金,一年少收租金约200万元;不仅如此,街道每年还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居委会建设。”

  随之而来的变化是:街道对居委会建立“承诺制”和“联络制”。街道职能科室对居委会提出需要解决的事项,承诺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街道机关干部“一对一”联络居委会,帮助居委会协调解决问题,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10月19日周一,上午是街道“铁定”的机关干部社区接待时间。一早,街道社会管理科科长金安国没进机关,便直接去了西南小区,看“阳光之家”,与居民拉家常。赵秋霞说,“阿拉的关系很亲!”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