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话还是笑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7:54  解放日报

  全运会夺金之后,刘翔的运动裤刚刚被抛上看台,立即就被观众们抢成了碎片。近日,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手中握有刘翔裤子碎片中最大的一块,打算拿出来拍卖,开价3万元。无独有偶,另外有个网友称,他才是第一个抢到刘翔裤子的人,他的要价是500万元!

  这真是一个颠覆常规的年代,一块裤子碎片卖500万!这完全违反了我们对价格的经典认识:“商品的价格是凝结在其中的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从使用价值而言,500万买块破布头干什么?难道真像网友调侃的那样,镶上镜框挂起来天天顶礼膜拜?还是放在枕头下夜夜相伴入眠?

  还别说这是炒作,是某些人想发财发了疯。500万也许不靠谱,3万元那绝对有可能。有个女白领放出话来了:愿意花10万元求得当时刘翔的那条运动裤,相比之下,3万元的裤子碎片也算叫价公道。再说,美国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呼出的一罐二氧化碳,卖到1.5万美元都有人抢破头呢。好歹刘翔的裤子碎片,相比之下还有形有质。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翻翻明星用品拍卖史,那是什么东西都有啊:美国流行歌手猫王51年前当兵理发时所留下的一撮头发,拍卖价10万美元;流行歌手贾斯汀·汀布莱克吃了一半的三明治,叫价1100美元;前电影明星现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吃剩的止咳药片,叫价1100美元……

  人们为什么愿意花高价买这些没用的东西?有学者据此创造出了一个新名词“偶像消费”———通过崇拜偶像达到某种愉悦和满足感,为了这种愉悦和满足感而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于是便构成一种消费。这时候,“偶像”便成为一种商品。如果说传统社会的“偶像”是精英人物,提供的产品以精神层面为主,那么大众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具有泛娱乐化特征的各类明星才是最被普遍接受的偶像。消费主义时代极度商业化的特征,正是使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来补充。此时,不仅是明星的作品,连碎成碎片的裤子、随意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变成商品,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市场经济,买卖自由,一块裤子碎片卖5元还是500万元,旁人无权说三道四。从表面解读,大家争抢刘翔的裤子,以至于抢不到裤子抢破布、抢不到破布花钱买,这说明大众对刘翔这个偶像的由衷热爱。但从深层次而言,是不是爱屋及乌到连裤子碎片也要收藏?难道非要说,刘翔的裤子碎片上,也凝结着其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现代人的精神寄托,真的已经慌不择路到这个地步了吗?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抢到碎片的人,不是把碎片拿回家供奉和珍藏了,而是拿出来拍卖了。当某些人利用偶像崇拜,把世上的一切都当做商品在光天化日下拍卖的时候;当另一部分人用钱换来一种廉价的心理满足时,这是对偶像的真爱,还是拜金主义虚幻的投影?500万元的刘翔裤子碎片,也许是一个神话,但更像一个笑话。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