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千个孩子不该只有一个母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00:03  红网

  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在武汉的一次主题报告中,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弊端时说,“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11月3日《长江日报》)

  客观而言,“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这样的质疑,指向的绝不只是关于母亲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也不单单是在指出孩子在作文写作中“文风”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忽视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老话从向善的角度点明了母亲的类似。记得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道,“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还有一篇曾经流传一时据说是选自美国《读者》杂志的书信体短文,《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作者祈求世界在对待她的孩子时,“教育他,尽可能温柔些。”两位母亲的文字,把相互的爱心进行了一次“抄袭”,东西方的母亲的确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起。

  母亲的相似,还因为她们付出过大致相同的怜爱,并且能够在之后长久的时间里仍然不断发酵。母亲的形象本来如同春天园子里的百花,千姿百态。可是,关于母亲的印象又仿佛只有一个,主要是由于许多零碎的温暖糅合在一起,于是,才会在追溯和描绘母亲时一概定义为伟大的形象,这已成为习以为常的观念。

  然而,不得不承认时过境迁。据报载,海口曾经有一名9岁小学生造句说,“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5月31日《南国都市报》)——谁能想到,子女的焦躁与母亲的焦虑居然呈现出这样一幅冲突的图景!这种母亲意象的现代颠覆,其实蕴含着太多的社会变迁因素。

  话又说回来,也不能硬性的要求“一千个孩子心中有一千个母亲”,只是所有孩子心目里的母亲如此不约而同又相互雷同的现象,似乎一直以来始终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起码说明在教育实践中推崇社会总体性一致的观念确实根深蒂固。即便是“善良的母亲”,绝不是无差别的同质化,别忘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已经是一种常识性的哲理,成年人无所不知的道理,却总是要在教育孩子时遮遮掩掩。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孩子笔下的母亲也是“被不约而同”的,而且这个“被”的过程恰恰又是建立在最受鄙弃的撒谎基础上。当孩子们笔下的母亲几乎如出一辙的伟大善良时,也就验证了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就是说,倘若在赞颂美好的时候,丢弃了一种普遍需要强调的基本道德戒律,那就仿佛是温水煮青蛙般的价值沦丧,从而在私德麻醉的同时逐渐的损害了孩子们日益养成的公德心。

  由此可见,虽说对于时下教育问题的宏大叙事长篇累牍,不如就从孩子的作文写作开始探讨,让他们写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母亲来,那么,或许最能够在孩子的心中撒下是非道义的种子,这不是教育的真谛吗?

稿源:红网 作者:寇军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