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阅读看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演化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09:54  深圳特区报

  

从阅读看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演化轨迹
无论何时,中心书城里都是人头攒动。本报记者 齐洁爽 摄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近日刊发多篇有关深圳读书月的精彩文章,有着眼于一个个读书月特别场景的特写,有通讯、评论,他们对读书月的报道角度独特,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在通讯《深圳读书月:阅读改变深圳》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片段、耐人寻味的细节——

  “深圳有什么文化?”一个知名学者拒绝了记者采访,“随便在北京街上捡块砖头,都比那个地方历史悠久!”

  不过,如果这位学者知道,这个只有29年历史的城市,花了10年的时间坚持一件与文化相关的事业,举办了2000多项活动,共有1000万人次参与其中,那么他会不会就此改变想法?

  ……

  深圳人异乎寻常的读书热情,给许多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来到这座城市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时常出现“门可罗雀”的景象,而一到了深圳,他们发现如果错过了图书馆开馆前后的10分钟时间,可能连个位子都占不到。

  ……

  南海边画的这个圈,如今变成一座图书馆之城。

  为了筹备读书月,王京生派人3次到香港邀请金庸,亲笔写贺卡给饶宗颐,还恳请深圳的老领导出马。无论多忙,只要有知名学者来到深圳,这位宣传部长总会尽力亲自接待。

  ……

  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每个学者都愿意来。

  历史学者纪连海最初接到邀请时,心里直犯嘀咕:“我总觉得读书应该是文人的一件事儿,而且应该只发生在文化和历史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刚听说读书月时,我还不大明白,深圳也有全民读书的氛围?”

  不过,当他亲历过一次读书月活动后,“立即打消了这种念头”。首先令他感叹的是在这座城市最为中心的位置,也就是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和王府井这样的黄金地段,建立起的是世界一流的书城和图书馆。

  ……

  在深圳市最为知名的莲花山景点,邓小平的塑像就矗立在山顶之上。顺着这位老人的目光向下俯视,你就会发现这个城市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

  在他正前方的山脚下,一边是占地5万平方米的深圳图书馆,一边是占地8.2万平方米的中心书城。尽管目力难及,在右前方的位置,有像购物中心一样的南山书城和掩映在碧绿的椰子树下的南山图书馆;左后方则是龙岗图书馆,那里常常坐着附近工厂的打工者,有时穿着拖鞋和大裤衩……这还不包括615个基层图书馆、95个农民工图书室或流动服务点,以及4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这或许是深圳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如果没有财富的支持,你不能随意踏进昂贵的会所消费,不可以信步走进高档的小区,却可以自由地出入任何一个图书馆和图书室,无论你身份高低贵贱。

  ……

  外来工祝日升最近也出本书,名叫《感恩》。这个在深圳打工将近20年的男人,最早买很多模具制造、机械制图等方面的书籍,然后事业从一家精密零件厂起步。

  “阅读的时候让我思想进步,让我人格的魅力慢慢展现出来了,我觉得自己做人更有尊严了,从而有这样一个幸福的生活。”祝日升说。

  ……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也是如此。过去每逢有外宾来临,他总会把他们邀请到世界之窗等旅游景点。不过,对于那些走遍世界的专家来说,这些微缩景观实在引不起太大兴趣。如今,乐院长总会骄傲自豪地领他们到中心书城和图书馆看看。

  在《深圳读书月:24小时书店的守望》一文中,向人们展示了“这家内地唯一的24小时书店,从开业第一天就预计着亏损,而且准备一直亏损下去”的书店,作者感慨“这家书店和它背后的13位守望者,是这个不满30岁的城市小小的基因,总有一天,这些会累积成这座1200万人口的城市总体的文化遗传。”在文中,有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容——

  “哪怕这座城市陷入一片黑暗,这里的灯也会亮着。”这是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的期许。

  事实上,这家名叫“星光阅读栈”的书店有上百盏灯,它们看上去的确很像一片“星空”。但只有这4盏看起来并无二致的灯,铺设了一条特殊的专线,没人能关掉它,哪怕是阳光灿烂的午后。

  这是目前内地唯一一家还存活的24小时书店,它被称作“深圳人的书房”。

  ……

  来的常客大多是好书的人,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到莲花山晨练,跑着跑着就不自觉进了山脚下这家不起眼的书店。有的退休老人直接从菜场到书店,手里拎着菜,鱼还在扑腾。还有个光头和尚,休息日一定会来店里看书……

  在《深圳读书月:记着晚8点见!》中,介绍了绽放在深圳中心书城13层台阶里的那一道特别的风景——

  200多人构成了戏剧性的画面:衣冠楚楚的白领与穿着工作服的地铁工人挨在一起;LV包旁是一个装着青菜、西红柿的塑料袋,两个品位不同的女人坐在一起;老人的手里拿着笔,孩子手里拿着冰激凌,听入神时,老人的笔在本上动,孩子的冰激凌化了……

  ……

  这两团墨前,站过很多名人:毕淑敏、苏童、梁文道、沈志华……最火暴时,两边的过道、一楼的“仙踪林”快餐店门口、二楼的豆浆店门口都站满了人。不仅路人停下来听,做拉面的师傅、围着围裙的服务生、打扫卫生的大嫂都来听。有时候,怀里的婴儿尿了,听入迷的妈妈才缓过神来……

  “每晚8点,这里就是深圳人的大客厅。”中心书城副总经理孙太清说。

  中心书城一年举办“深圳晚8点”活动达600多场。每晚8点,市民从不同的地方,向这里汇聚,谈读书,谈音乐、谈生活、谈职场那些儿事、谈剩男剩女、谈悬疑小说……

  ……

  “看一个人有没有竞争力,要看这个人晚上8点钟在干什么?看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要看这个城市的晚8点在干什么。”孙太清说。

  他很庆幸,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在说:记着,晚8点,大台阶见!

  在评论《向阅读致敬》中,对深圳十年操持读书月的恒心,对这座城市对阅读的推崇,给予了最深情的礼赞——

  如今,我们前往深圳,细细打量一项城市行为——阅读。我们相信,城市行为的背后,能够见到一个城市精神演化的轨迹。

  2009年是深圳读书月的第十个年头。这个年轻的城市尚不满而立,它却用10年时间来办一件事,足见这件事的分量,也足见这分操持的恒心。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试验田,读书月则是深圳的一块试验田。

  10年读书月,活动达2000余项,其中有太多故事:领导干部礼贤下士,普通市民受益于文化贤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在这里透彻感受到阅读的尊严与魅力……

  深圳选择向阅读致敬,向读书人致敬。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深圳在向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致敬。所以,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听到关于古希腊以降人文精神之核心的讨论,甚至有人会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来比照书城内举办的读书文化活动。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深圳在向珍贵的传统价值理念致敬。都说深圳“无根”,其实这里有客家围屋,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围屋前保存着道光、咸丰年间的旗杆石,当年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后,会竖旗杆以彰荣耀,这便是此地古民崇文重教的明证。

  这座城市选择了与书有关、与文化有关的公共建筑作为中心区的地标。如今从邓小平塑像所在的莲花山顶望下去,寸土寸金的城市北中轴上,生长出一个巨大的“文化院落”:莲花山是北厢房,市民中心是正厅房,博物馆、少年宫和筹建中的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是东厢房,图书馆和音乐厅是西厢房,中心书城则跨中轴线,坐落在院落正中——好一个书香门第。

  这样的选择,还意味着深圳尽管只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已对城市文化的类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主张。深圳人意识到,不能泛泛而谈文化繁荣,有的繁荣,甚至可能是灭亡的先兆,比如南宋,比如罗马帝国末期。深圳提倡的,是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一种刚健的城市姿态。

  阅读是一粒种子。深圳以虔敬之心埋下种子,我们见证这番耕耘,拭目以待下一个更厚重的10年。这座城市将因它的选择而接受致敬。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