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贪官不反皇帝”在晚清是一种迷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15:28  国际在线

  

“反贪官不反皇帝”在晚清是一种迷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小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你将不再是“那个历史学家”》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引用了一个名为“钟九闹漕”的历史事件。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湖北崇阳县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四十八堡的农民们在钟人杰(钟九)等人的带领下,暴力反抗衙役浮收漕粮。他们围城杀官,并且攻打了与崇阳接壤的通山、通城等地。后来,道光皇帝亲授方略,调集数省官军合围,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上述历史,曾被范文澜写入《中国近代史》。他写道:“湖北崇阳人钟人杰聚众数千人起义,自称钟勤王,并树都督大元帅红旗,次年战败被杀。”

  为了调查“钟九闹漕”事件,张小也亲自跑到崇阳搞了一次田野调查。在调查中,她发现了一个现象。张小也说,当地老百姓口头讲的「钟九闹漕」的故事与历史记载非常不一致。《清实录》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四月),湖北崇阳县逆犯钟人杰、陈宝铭、汪敦族伏诛。”但是,在老百姓的嘴里,张小也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结果:所有接受张小也采访的当地人都说,钟九这个人是自首而非被捉走的。不仅如此,大家还说,钟九这个人死于地方官之手(也有人说死于押解他的差役之手)。他们认为,“钟人杰是有理的,他不是告皇帝,因此皇帝不一定会杀他。”“钟九反贪官不反皇帝。”

  上述这件事情,官方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至少暴露了两个问题:其一,官方立场与民间版本的迥异,说明民意与官方意见之间存在一种无法弥补的鸿沟。其二,在民间,“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天真想法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后一个问题,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那就是:皇帝的经没有错,让歪嘴的和尚给念歪了。

  我觉得很有趣。

  民间对于“朝廷主持公正”的这种痴迷与期待,其实并非仅仅出自于“愚忠”这一个原因。面对种种不公和冤屈,民间的理解一般总是比较单纯:天下是皇帝的,他(们)总不至于自毁长城吧?!

  此外,对于不少人而言,期盼有一个开明的统治者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比如说一个人,总不能每天都想着“天下乌鸦一般黑”吧?!如果一个人精神上老处于这种状态,估计很快就要崩溃了。所以,很多时候,大家是希望现实当中真的有一个“有道明君”带领大家奔向所谓康庄大道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总是期望能够有一个清官或皇帝来为他们“做主”的。很显然,这里面,有一种叫做“开明专制”的动人说辞在起作用。

  因为这种希望的存在,历史就表现出一种非常有趣的悖论:越是黑暗的时代,名声清廉的官员影响就越大;越是暗无天日的时代,大家对清官和皇帝的期望值就越高。这种期望,一直持续到土崩瓦解为止。

  不过,很多人毕生都没有想到的是:之所以有种种地方上的黑暗存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家人”,在于专制和皇权。否则,钟九们也就没有必要起来造反了。那些相信“皇帝的经是好经”的人,绝大多数对政治缺乏一种客观的了解。他们认为,现实中的统治者也就是戏文里的统治者,不是白脸就是黑脸。不过,现实似乎绝非如此。

  1898年10月,山东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阎书勤在冠县发动起义,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当年的《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而《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则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当年的那些人,在面临外侮的情况下,期望最终能够与朝廷联起手来,一致对抗西方人的侵略。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太后看清了这些人的实力以后,转而就出卖了他们。

  对“有道明君”或所谓“开明专制”的死心塌地,当然也是一种迷信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