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有错咋办

  

小学语文教材有错咋办

  昨日下午,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正上语文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硬伤”,颇受网友们诟病。陈飞摄

  衡阳读者罗先生日前致电本报对于课文《牧童评画》提出疑问。

  浙江20多位一线语文老师集体挑刺小学语文教材,分析300多篇课文后,得出“小学语文课本有毒”的“检验报告”。

  ……

  什么是教材?《中国大百科教育卷》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教材既是老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最近关于教材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大家谈到的焦点是: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为何出现错误?各方怎样看待?老师如何施教?

  提出质疑

  “应该零错误”的教材错误不少

  衡阳读者罗先生日前致电本报编辑部,他在辅导儿子写语文作业时,看到一篇课文后提出疑问,指出“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牧童评画》中牛打架时尾巴的姿势有误”。

  无独有偶,近期发生多起矛头直指教材的新闻事件。

  浙江多位一线语文老师组成民间研究小组,集体挑刺小学语文教材,在9月底梳理全国包括长沙广泛使用的“人教版”以及“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得出“小学语文课本有毒”的“检验报告”。面对详实的史料,人们再一次对于应该“零错误”的教材提出质疑。

  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在分析300多篇课文后发现,小学语文教材错误不少,大抵分为三类。

  一类是虚构名人的故事。例如《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一事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课文中称爱迪生在7岁时利用油灯反射自制无影灯为妈妈进行阑尾炎手术。核查的史料是,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出现在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一说。

  一类是常识有误。例如苏教版《云雀的心愿》中写道:“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研究老师提出,生物学常识显示,鸟类是没有汗腺的,云雀何来汗水可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编写者伪装儿童腔,用成人格式化的思维拼凑教材,固化孩子们的想象。

  家长声音

  “课本真实性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对于这些被“炮轰”的课文,接受采访的家长则意见不一。

  赵女士表示,她国庆旅游时还跟孩子讲起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国庆节回来就被告知是虚构的故事,她不知孩子再问起时要如何解释。她认为,教科书就是一个标杆,标杆怎么能够出错误呢?

  孩子正读三年级的徐女士看到这些报道后感觉有些茫然。她认为,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于教材是非常信任的,特别是孩童时期,他们是一张白纸,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谙世事,对于课本信息是完全吸收的,课本的真实性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张成先生则持不同的见解。他说自己的许多人生理念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是通过语文教材打开的,《曹冲称象》、《十里长街送总理》、《小蝌蚪找妈妈》至今让人难忘。如果现在告诉他《曹冲称象》的历史时间有误,他不会介意,他认为重要的是他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思考方式。

  老师态度

  史实之“伤”比不上语言文字之“伤”

  就读者和老师们发现的语文教材中的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仰天湖小学、大同二小、育英小学、幼幼小学等多所学校的一线语文老师。

  大同二小语文教研组负责人李娟娟老师认为,质疑教材并不新鲜,在他们的日常教学以及学科教研讨论中常常涉及。但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不是重点,规范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帮助孩子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言文字建立世界观,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以《爱迪生救妈妈》为例,如果有孩子对于相关的史实资料提出疑问,教学将如何进行?长沙市“朱爱朝语文工作室”首席名师、育英小学语文老师朱爱朝表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质疑精神,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朱爱朝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媒介,是编写者的一度创造,如何作用于孩子身上,则要依靠老师二度创造的技巧。老师应在自己的创造空间中去伪存真、去杂留精,帮助孩子理解语文科目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和人文之美。

  对于“云雀妈妈擦汗水”的挑刺,长塘里小学杨老师认为,童话创造如果都要依据于科学考证,还谈何想像空间,谈何文学色彩,如此这般,《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历史名著是不是也要打入另册?

  另外一方面,老师们认为,这些基于史实的挑刺,要远比汉字改造、汉字拼写标准的调整带来的困扰少得多。一位语文老师表示,今年教育部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对一些常用汉字整形,就很让语文老师纠结。各种词典一版再版,有老师至今也搞不清楚“林阴大道”和“林荫大道”哪个正确。而教材中的错字别字、注音不准这些是直接影响孩子语文基础的,那才是真正的硬伤,也才是真正需要动手术的地方。

  长沙市教科院语文特级教师黄祖利表示,语文教材主要是给予学生语言、文字学习以及进行人文教育。教材选文的问题其实无需作过多的评价和批判。

  金井小学校长肖英则提倡教师自编教材。她说,上世纪20年代,很多学校的国文老师就是自己编印刻写讲义,选他们认为好的东西推荐给学生去读,后来叫活页文选。这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扩大阅读面,让孩子在学中思,学中获。

  相关链接

  浙江三位老师挑出的“刺”

  ●《检阅》《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挑刺: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P93~95,2008年5月

  挑刺:时间不明确,情节虚假不真实。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挑刺: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挑刺: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语文》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5版

  挑刺: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语文》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挑刺:故事时间经不起推敲。

  (据《钱江晚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