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忆钱学森生前最后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5日10:46  国际先驱导报
追忆钱学森生前最后时光
1955年10月12日,钱学森(后排左二)从美国抵达上海家中,与家人合影。本报资料图

追忆钱学森生前最后时光
1956年2月1日,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宴会上,毛泽东主席和钱学森谈话。本报资料图

  记者漆菲、刘俊发自北京

  阜成路的中国航天大院内,松树、梧桐掩映中的红色砖楼在秋日午后阳光下显得分外静谧。卧床前的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经常在院子里散步、晒太阳。

  在后院,蒋英常常种上大片绚丽多彩的花草;楼阁上,钱老头微侧,定神地思索着什么。一旁,自制的米色大音箱正播放着悠扬的古典音乐。

  如今,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在冬日萧索的林荫甬道上,追忆着这位老邻居的点点滴滴。

      严谨的剪报习惯

  晚年钱学森足不出门,安心静养。钱学森的床榻上架着一张小巧的阅读桌,上面摆放着一个电子表。时间,在这位严谨的科学家眼中弥足珍贵。“钱老一旦养成一种习惯,便注定恪守一生。”上海作家叶永烈说。

  两年前,叶永烈着手采写逾40万字的《钱学森画传》,由此闯入钱学森的晚年世界。

  每天早上6点半,钱学森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知识》;下午3点,开始看报剪报;晚上6点半,则把时间雷打不动地留给广播版的《新闻联播》。

  对于每天要看的报纸,钱老有固定的顺序:依次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照顾他的人得知他的阅读习惯,每天收到这八份报纸之后,必定提前摆好。

  看到不错的文章,他喜欢剪下来收藏。“总共629袋,24500多份,钱老按照不同的内容,装进一个个牛皮纸袋,并标明不同剪报的主题。”叶永烈有幸见过这些剪报。而这么多的剪报,基本是“老爷子”自己操刀完成。早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他就已经养成这个习惯。

  让叶永烈费解的是,作为科学家,钱老在晚年完全不碰电脑。“互联网时代,没有人会像钱老那样,每天亲自做剪报。”

  年过九旬后,钱学森仍每日坚持看报,但毕竟体力有限,已经无法亲自剪报,只能请身边的服务员代劳。不过,服务员要么贴歪了,要么日期、报刊名写不完整,钱学森不满意,儿子钱永刚就会说:“我来!”直到和父亲的一样规范,钱老这才满意。

  这样严谨的作风体现在细枝末节。钱永刚曾送给叶永烈一套钱学森书信。“那是他的手记,每个字都非常端正,行距一致得像是印刷出来的一样。”让叶永烈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信早年还是用繁体,后来全是简体。“他非常注意这些细节,知道新中国之后大家开始写简体字。就像他回国后也从来不在报告中用英语。”

  而几乎在每封信中,经常能看到“请酌”、“当否”这样的字眼,一位学术泰斗的谦逊亲和跃然纸上。

       对沙情有独钟

  1986年1月7日,钱学森家房座无虚席。钱学森将早年师从冯·卡门的学术讨论形式移植于此。

  接下来的二十余年,这位科学家没有把自己的思维仅仅囿于航天技术领域,而是用系统的眼光去研究社会,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客观和主观,全部有机地囊括于他的研究视野。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新华社记者许志敏记录了当天的情景:80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身着深蓝色中山服,红光满面。他向江泽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汇报了他的下一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建立一套系统科学体系,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在所有领域中,钱学森对沙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初,钱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便开始钻研沙产业、草产业理论。1984年他正式提出,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此后16年里,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与别人的通信计186封。其中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封。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等高额奖金时,连支票都没有看,就写了一份委托书,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

  晚年从未离开北京

  过去在一线工作时,钱学森曾对夫人蒋英许诺,等退休后要带她去各地游玩。但是,晚年的他从未离开过北京。原因是,钱老怕到外地后,打扰人家,地方高规格接待,大吃大喝。他曾说:“我对付这类事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哪儿也不去。”

  熟悉钱学森的人都知道他的原则:不接受吃请;不参加任何“应景”活动;不题词、不接受任何礼品;不写回忆录;不同意为他塑像和立功德碑,不接受采访。

  大洋彼岸,加州理工学院没有忘记这位杰出校友。2001年,在钱学森90大寿前夕,该校教授弗朗克·马勃专程到中国,在病塌前将学校授予他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即使,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已经授予过他这一最高荣誉。

  11月2日,加州理工学院在其网站首页刊登了钱学森逝世的讣闻,讣闻最后说,1955年9月,钱学森被允许返回中国。在中国,钱学森恢复了研究工作,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后来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成为中国最受推崇的科学家。  

       钱学森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风骨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治学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钱学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