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时收容不过百余人 如今年门诊量达180万人次
1899年夏天,瘟疫肆虐广州。清政府无暇顾及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劳苦大众,街头躺满病人及病死者。商人陈惠普等24人眼见此景,自筹资金创建医疗机构,赠医施药、施棺殓葬。
广州城西方便所正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昨天,市一迎来110年院庆,当初收容量不过百多人,如今年门诊量已达180万人次。时光荏苒,“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医风始终未变。
文/记者伍仞 通讯员徐晶
在市一医院喜迎110年院庆之际,记者采访了该院现任党委书记蒋少艾,请他讲述这座百年医院的变迁。
创建:男女分开睇病
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和淞沪会战中的烈士都由医院董事会出资收棺立碑。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是一间市民的医院、平民化的医院。”蒋少艾说,当年瘟疫中,晚上城门关闭后,城外死者往往弃置在西门外的高岗,也就是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后来,城西方便所建院,改名为城西方便医院,成为当时广州最大的慈善医院。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1927年广州起义和1937年淞沪会战中所牺牲的烈士,都由医院董事会出资收殓残骸、收棺立碑。
据记载,当年的院区还分“男院”、“女院”,男女患者分开看病。
1950年,方便医院由市政府正式接管,1953年与市立医院合并,次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该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广州电子喉研究中心主任梁赐芳记得,1966年,一名普通搬运工人在该院查出喉癌。由于术后会丧失说话能力,目不识丁的他坚拒手术,半年后逝世。自此之后,梁赐芳决心研究能让这类患者保留说话能力的方法。
1984年,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人工电子喉,是亚洲首个获得专利登记的电子喉产品。现在,中国电子喉产品已经出到第十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造福了一万患者。
非典:治愈率94.5%
当时医务人员压力相当大,为了减压,他们在休息室写下“虚拟旅游项目”:九寨沟、云南、桂林……
近5年来,该院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获各级科研立项528项,现有博士生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6人,已培养研究生150余人。
2003年初,非典肆虐。市一医院临危受命,专门收治因救治患者而感染的医务人员。当时,在临时病区休息室的小黑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让你休假,你最想去哪里?”下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九寨沟、云南、桂林、南极……原来,当时吃睡都在病区的医务人员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虚拟的旅游项目,就是心理医生缓解压力的妙方。在与非典斗争的109天里,该院取得了治愈率94.5%的成绩。护士长张积慧写下的《护士长日记》感动国人,并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如今,市一医院盘福院区的日门诊量达五六千人次,病床1410张,亚运前,新内科大楼将投入使用,今后还将打造医院集团,继续造福市民。
■悬壶济世
挽救“撕裂女孩”
张小玉,一位农民工子女。2004年,车祸把11岁的她从会阴部直至下腹部、连骨盆一起生生撕开,危在旦夕。
市一医院4位不同科室的专家连续作战10个小时后,小玉的身体基本回复正常结构。医院又减免她部分医疗费用,发动职工捐款,同时通过媒体寻求社会援助,让小玉终于顺利康复。
治愈贫困孖兄弟
曹氏兄弟,一个17岁,一个15岁,2005年,两兄弟先后诊断出尿毒症。贫困的家境把他们逼到了“两个只能救一个”的困境。
本报在2006年春节期间以“生死抉择”报道了曹氏兄弟的困境,见报当天,医院收到社会捐款8万多元。后来,两兄弟得以顺利接受肾移植手术。
威水史
1952年,国内率先研制出色盲检查图、近视力表和屈折检镜。
1955年,华南地区首例角膜移植术。
198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支人工电子喉。
1987年,中南地区首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1998年,国内首例脐血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省内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
2001年,国内首例无关供者脐血移植手术。
2002年,国内率先开展非球面个性化切削准分子激光视力矫正手术。
2006年,国内率先开展胃镜下治疗先天性幽门狭窄。
朱玲玲获救
霍英东捐2200万
到过市一医院看病的老广州都记得,门诊部原来是一座4层小楼,患者只能站着候诊。
上世纪90年代初,港姐冠军朱玲玲在广州某宾馆前遇到车祸,盆骨骨折。驻扎在宾馆医疗室的市一医疗队迅速施救。朱玲玲康复后,她当时的家翁霍英东捐资2200万港元,加上市政府出资,盖起了如今10层高的英东门诊楼。
香港清洁工
临终捐款150万
1999年,该院收到了一笔意外的捐款。早年在医院工作的曾丽贤老人,目睹了方便医院全心救治老百姓的事迹,后来,她移居香港,在一大型银行做清洁工,临终前立下遗嘱,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医院用来买了一部X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