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30日07:13  青海新闻网

  2009年9月30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遥远的阿布扎比传到高原,传到热贡艺术的家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青海热贡艺术经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同时入选的我国22个项目中,热贡艺术以项目排名第九的身份入选。

  热贡艺术“申遗”成功,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我省首次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本土“非遗”项目,不但填补了青海省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也使历史悠久的热贡艺术上升到了国际保护的平台,使之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和共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贡艺术是黄南州同仁县藏族和土族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术,并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等为内容的造型艺术。热贡艺术发端于公元13世纪,源自西藏“曼唐派”唐卡绘画艺术,传入同仁地区后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热贡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及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是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同仁县辖2镇10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8.64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土、回、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3%。热贡文化是安多地区以同仁县为核心的热贡区域内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称。热贡文化主要体现在热贡艺术、民间民俗、民间艺术、建筑文化、人物文献五大类。热贡文化产业目前的主要产业形态是文化艺术品、文化旅游等,同时也包含着可以承载热贡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同仁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中国·青海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中国·同仁热贡艺术村开发建设概念性规划》,理清了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为了畅通民间文化传承渠道和有效充实热贡文化发展的技术力量,组织申报5名艺人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优秀热贡艺人分别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艺术师,6人批准为热贡艺术、於菟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围绕热贡艺术节、热贡艺术作品大汇展、热贡文化摄影节、历年举办的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热贡艺术版块活动、春节文化活动等大型节庆活动,采取组织民间艺人携热贡艺术精品赴全国各地进行参展、发行系列旅游宣传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专题报道等形式,大规模开展宣传,有效扩大了热贡文化的知名度。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热贡艺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组织力量对此进行挖掘和保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更高的层面上加强对热贡艺术的宣传。从2000年起,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筹划申报国家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就申报工作做了精心部署和大量前期准备工作。2005年,同仁县向国家文化部提交了《热贡艺术等4个项目申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本,2006年6月,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热贡藏戏被文化部批准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之后将热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作为热贡艺术“申遗”的项目所在地和申报单位,同仁县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前期工作。2008年9月,由州文体广电局牵头,同仁县文体广电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撰写有关资料,及时向文化部呈报《热贡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文本》,由中央政府统一提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9年,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次反馈意见。对文本中未达到规范要求的部分,县上又指定专人进行了7次全面补充和修改,并特邀国家及省内专家进行指导,经省文化厅审核后,于今年3月由文化部提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热贡艺术成为同仁县重要文化产业

  近年来,同仁县委、县政府突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是大产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热贡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目的,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有力促进了和谐同仁建设。

  同仁县特别重视对优秀民间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特别重视挖掘和整理各类文化资源。停演近20年的民间藏戏和赛马会已恢复举办。同时积极引导民间开展好藏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等民间文化活动。尤其将热贡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热贡文化产业的突破口,精心培育,基本实现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目的,热贡艺术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打造出了热贡艺术“青藏高原的一朵奇葩”、“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响亮品牌。2006年末,全县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人员达2000余人,热贡艺术总收入达1491.31万元。目前,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热贡藏戏”已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全国有518项,青海省有19项,黄南藏族自治州有4项),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重视与支持,标志着同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热贡文化申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人类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在拓宽就业门路、畅通艺人培训渠道、加强艺术品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县政府对吾屯村的发展给予了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多数热贡艺人集中在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的产业的户数达到86%,热贡艺术产业在该村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同仁县热贡艺术品的主要制作地,呈现出“家家做画、人人从艺”的繁荣景象,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艺术村。2006年6月,吾屯村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被省、州、县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同仁县正在集中力量开展吾屯文化村建设工程。

  为改善热贡艺术品民间自发的低层次、小规模的经营现状,同仁县积极引导热贡艺术品生产走“公司+农户”的经营路子,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民间艺人积极投资创办了热贡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轮热贡艺术有限公司、曼唐热贡艺术发展中心等5家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公司年均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文化核心产品畅销甘、川、藏、滇及尼泊尔、日本、印度、蒙古、美国等地区和国家,有力带动了贫困人口积极从事文化产业,拓宽了贫困劳力就业渠道,在组织、引导热贡艺术品走向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艺人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统计,“十五”期间,全县共解决贫困户温饱2383户,13480人,其中:贫困人口从事热贡文化产业解决温饱的有857户,1339人,占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总数和总人口的36%和10%。实践证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壮大民间文化企业可以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扶贫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申遗大事记

  ◆2006年6月,热贡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热贡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一行抵达黄南,对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实地考察在西宁举行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认证会。

  ◆2008年8月27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颁牌仪式在西宁市举行,热贡文化由此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轨道。

  ◆2008年9月,热贡艺术被列入申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选名单。9月30日,申报文本及申报片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年年初,先后七次对《热贡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英文本》补充修改,并特邀北京及我省专家指导。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热贡艺术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本版撰稿:马湘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名录 成功 会议 就业 标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