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操墓惊现安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8日07:31  北京日报

  

曹操墓惊现安阳
曹操墓惊现安阳
曹操墓惊现安阳
曹操墓惊现安阳
1曹操高陵前室。2“魏武王”石牌。3刻铭石枕。4石枕铭文。
曹操墓惊现安阳
曹操高陵出土的玉、玛瑙装饰品。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昨天,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专家认定东汉大墓为曹操高陵

  从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向西出发,到达西高穴村不过七八公里的路程。丰乐镇是西门豹祠所在地,这跟《元和郡县图志》推测的曹操墓在西门豹祠西7.5公里正好相同。

  在西高穴村南,远远就可以看到两座银色的钢制大棚,现场封锁严密,两三米高的石棉瓦围得严严实实,大门入口处拉起绳索,村民说,这就是曹操墓的发掘现场。

  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墓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一个39.5米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门口,距离地面15米,相当于一栋五层楼房的高度。

  在墓室门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

  考古人员说,仅在墓口一看,就可以发现葬制规格非常高,墓主人的身份也是非常显赫。

  走进墓室,看到多个盗洞,考古人员介绍说,从目前收集到的材料看,从魏晋时期一直到现在,墓室曾遭到多次盗扰,不光是文物丢失,很多历史遗迹也遭到破坏。

  但是考古人员还是找到了一些幸存的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这个墓里,发现石壁三个,圭一个。圭壁合一,是判断一个帝王陵墓等级级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这个圭是只有在皇帝陵墓里才能出现的。”负责挖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说。

  据介绍,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相吻合。

  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鲁潜墓志透露曹操墓方位

  曹操墓位置的确定源于多年前发现的一块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魏书志文,共14行126字。

  根据墓志志文,墓主为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的鲁潜,其官至后赵大仆卿都尉,正三品官员,属于朝廷的重臣级别。

  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是,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考古专家说,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根据晋制(后赵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按一尺等于现在的24.5厘米计算,一步五尺,计为122.5厘米,这样算下来,鲁潜墓距离曹操墓也只不过有300多米远,只要鲁潜墓墓址确定下来,曹操墓的范围就可以圈定了。

  但遗憾的是,鲁潜墓志并非在鲁潜的墓中发现,距鲁潜墓志出土地以北8米远处,曾在1992年挖出过一座古墓,但只有遗骨及数枚货币,可能被盗过,无法断定是否为鲁潜墓。

  鲁潜墓究竟在何处,尚无法确定,曹操墓究竟在何处?再次陷入迷局。但这一带有一个墓葬群,近年出土了大量的东汉五铢和曹魏五铢等钱币及金银铜器、瓦当、宫门上的镀金铜泡等,显然有些是大型建筑上的附件。

  有专家推测,这些建筑或许与曹操墓有关。

  盗墓贼手中文物确定墓主人

  “曹操墓”所在地,原为一窑场取土点,被挖掘五六米深后遭到废弃,有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2005年底,一村民在此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水一直向下流,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过春节时,有人发现该墓已经被盗。

  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侦破的盗掘古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三块墓内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占图场面。从画像石的铭文来看,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为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

  在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了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

  安阳县地名办的许作民也曾在安阳市考古研究所的电脑上看到过这个石牌,其上除了“魏武王”三个字以外,还有其他的文字,可惜已无法辨认。

  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石牌再次拨开了曹操墓的迷雾。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这两处的“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

  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墓的位置,曹操的嗜好,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诸多问题争论不一,并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曹操墓葬的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复原后的一代枭雄曹操的真面孔……

  (《郑州晚报》供稿 记者 张锡磊 杨伟 王战龙) RB160

  链 接

  千年口水战终结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说法,有漳河水底说,有许昌说,前几年还出现了曹操的墓葬在鹤壁发现的报道。而在这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最为流行,而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确认,推翻了上面的所有说法,并最终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

  提起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原安阳县地名办主任许作民说,曹操性格多疑,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玄乎一点,似乎符合情理。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主持此次发掘曹操墓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对曹操墓的说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宋代后期,宋金对峙,偏安江左的宋代小朝廷出于政治需要,以蜀汉自居,谩骂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金朝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并且岁增封土,使其变得愈加高大。这样更加重了曹操奸臣的色彩,七十二疑冢之说也就更加神秘莫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这时,曹操由评话艺人口头上的奸臣又演变为戏剧舞台上的奸臣。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的《辍耕录》等数据,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来。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这也成了曹操奸诈的一大证据之一。

  除曹操墓“七十二疑冢说”之外,从古代以来还有许昌城外说,漳河水底说、磁县彭城说、鹤壁石林说、安徽亳县说等众多说法。

  安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金静介绍,曹操墓在许昌城外的说法,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曹操冢》篇。

  对于曹操墓葬于许昌城外的说法,记者曾采访过许昌市文物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由于缺乏实物佐证,曹操墓在许昌之说不足为凭。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两岸的安阳与河北临漳境内。

  许作民说,跟蒲松龄的《曹操冢》相似的一个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里叙述了发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闻:清朝顺治年间,有捕鱼人曾在河床底下发现过曹操陵墓,墓内还有许多随殉的宫女。这也就是曹操墓在漳河河底的最早说法。

  这种清人笔记体裁的记载,其真实性有多大,则很难判断。

  倒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探讨曹操墓的文章曾引述一位抗战时期曾任太行区磁武县县长的老干部的信,这位老干部对磁武、临漳一带名胜极为熟悉,谈及曹操墓,他说:“古漳河在历史上几经迁徙,铜雀台、冰井台就是在漳河改道时被冲垮的。曹丕说‘欲祭先王于河上,揽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因为漳河滚动把曹操冢淹没了,致使他无处祭祀,“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位老干部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许作民说,其实这种说法只是种猜想,没有考证的依据。“欲祭先王于河上”,是曹植在其封地鄄城向曹丕上的《请祭先王表》中提出的,并不是曹丕要祭先王于河上。曹植所说的“河”并非漳河,而是指当时流经鄄城之北的黄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