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SCI崇拜”催生多少“现代版韩学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00:05  红网

  荷兰教授Spek编纂的原本用于“纠错”的程序,最终检测出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存在造假行为,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宣布,这两人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而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2004年~2009年5年间在《晶体学报》系列期刊发表了279篇文章,高山介绍,《晶体学报》E分卷虽然影响因子低,但对结构解析而言却是权威期刊,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的,完成这样大规模的文章数量,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他则“没有造假”。(1月5日《齐鲁晚报》)

  想起的一桩逸事是:1925年清华筹办国学院,拟聘四位导师,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不是博士,连学位都没有。曹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答:只有数篇论文,未辑成书。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火了: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论著作可算是等身了,但我的全部著作还不如陈寥寥数百个字有价值……曹遂登门礼聘。

  论文是学术研究的产物,同时学术研究以创新为旨归,理当重质而非重量。高山5年发表279篇“论文”,平均8、9天出一篇,能有何研究有何创新有何质量可言?有人辩护称:“一没有伪造数据,二没有剽窃文章,三没有一稿多投……就没有错误。”即便假定如此,低水平重复也并不可取。

  而事实上,高山这些文章连论文都算不上。Spek教授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结构验证》中说:“目前,研究者完全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收集衍射数据、解析并细化晶体结构……”;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介绍称:《晶体学报》E分卷其实只是一个小分子晶体数据库,“测一个新的小分子晶体结构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这充其量是实验数据报告,根本不是论文”,而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所以被曝造假,是“到后来……连这几个小时也不愿意花了。”

  高山教授等所以乐此不疲,在于利益驱动。宁波大学一位郑姓教授简历中有这样一串令人炫目的数字:130余篇“论文”被《SCI系统》收录,2001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在化学类排序中居全国第一……而发表文章的方式,是通过同一模式给不同的金属测序,测出一个便可作为一个成果发表,每发一篇,从学校获得4000元奖励。武汉某学院一教授2003年共发表65篇SCI“论文”,平均不到一周发一篇,采用方法类似,每篇校方奖励1万元,共计65万元。

  而高校所以如此奖励,则涉及行政化科研体制下的“SCI(科学引文索引)崇拜”——《晶体学报》也是SCI收录期刊之一——行政人员“外行领导内行”,无从看“门道”,只是看“热闹”,评价也就沦为“数数”了!其后果何如?资料显示: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9.8%,位列第二,仅次美国;但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

  这不禁令人想起钱锺书《围城》中的“著名人物”韩学愈——“一看他开的学历,除掉博士学位以外(注:克莱登大学),还有一条:‘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中’……但高松年没知道他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中国少年,受高等教育,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和《史学杂志》的通信栏(‘韩学愈君徵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某处接洽’)……”;高山教授等的所谓“论文”与韩氏“著作”之别,难道并非仅在“五十步”与“百步”吗?

  行政化科研体制下的“SCI崇拜”,又催生了多少“现代版韩学愈”呢?!

稿源:红网 作者:于立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