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旧时将门石柱 静立院角“守”车棚

  “好奇怪哦,这里好久冒出两根这么高的石柱?还是古代的,是不是文物哦?”昨日,市民陈先生到国学巷川大华西医院行政办公大院办事,无意发现围墙上“冒出”两根高约5米的石柱子,顶端还雕刻有莲花瓣,古意十足。陈先生随后将此事报告武侯区文物管理所,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这两根柱子,原属清代名将杨遇春宫保府。

  两根石柱 与自行车为伍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国学巷川大华西医院行政办公大院,果然见围墙上方冒出两根石柱。仰头从围墙上方看去,两根石柱相距约100米。一根顶部被遮掩在茂密的芭蕉林里,另一根则完全像被砌在墙里面。上到旁边的办公楼,却发现砌在墙里的柱子其实是从对面一个棚子顶部冒出来的。

  随后,记者绕到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内,终于看清了这两根石柱的真容。芭蕉林中的一根,位于围墙转角处,旁边置有一个垃圾桶,柱上则用粉笔写有“小车停放处”字样。仰头一看,柱子最上头是一个磨菇状圆顶,下边缘刻有莲花瓣状的花纹。再往下,也有一环花纹圈饰。在100米开外,另一根柱子则被置于自行车棚靠围墙处,从棚顶“冲”出。两根柱子形状和花纹基本一致。据校内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两根柱子一直都有的,至于到底什么来头,却不大清楚。

  石柱见证

  宫保府成学校

  为了解这两根神秘石柱的来历,记者随后联系上武侯区文物管理所。听说记者询问那两根柱子,所内文物专家刘孝昌十分兴奋:“那两根柱子是明代的,属于道教建筑。后来属清代名将杨遇春家所有。”据刘孝昌介绍,武侯区文管所已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两根石柱,并已登记在册。经过多方考证后,专家们发现,这两根柱子为明代建筑,而柱子的形制则属典型的道教建筑,“明代的时候,该处应该是一处道观。”

  后来,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位置在清代是名将杨遇春的府第——宫保府。据介绍,杨遇春是四川崇州人,十八岁中武举,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戎马生涯五十载,曾参加抗击廓尔喀军侵略我国西藏的作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后被封为一等昭勇侯、陕甘总督,加“太子少保”,被人们尊称为“杨宫保”。后来,杨遇春年老辞官返回故里,在成都修建了府第,被称为“宫保府”。民国时期,杨氏后人将府第捐献出来,于1934年办了“私立济川中学”。1952年,该校收归国有,并更名为“成都市第十六中学”,即现在的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学校里还有几棵老树,也是当年宫保府内的。”

  记者 杨方毅 摄影 李祥云

  ▲相关新闻

  杨遇春宫保府 崇州还有一个完整的

  据介绍,由于各种原因,杨遇春在成都的宫保府已经不存于世,而只剩下了这两根石柱作为见证。但在成都,目前还有另一座宫保府,即杨遇春的老家崇州市的大东街博物馆,是我省现存的惟一清代高级官员府第。1999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宫保府由崇阳镇南街迁移至崇州市大东街,整个宫保府修复后仍旧保持原貌,建筑为两进院落,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式,并参照原貌布置杨遇春起居室和书房。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