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共谋区域融合谱写合作新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07:26  深圳特区报

  “到深圳后,有了居住证,去年年底申请办了定点游,这不,元旦就去香港了,真是方便啊。”昨天,家住桃源村的唐阿姨兴奋地给湖北老家的亲戚打电话。

  唐阿姨是去年12月15日开闸放行的非广东籍深圳常住居民在深可办赴港“个人游”业务的受益者。该项业务受益人口超过90万。

  过去一年,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深港合作越来越紧密,深莞惠经济圈的一体化得到强力有序推进,最能体现深圳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双转移”等,均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体化,打造区域竞争力

  家住布吉的龙先生也体会到了深莞惠一体化合作的便利。由于工作关系,龙先生在惠阳买了房产,随着深惠间公交班线的开通以及三市医保同城化,龙先生不仅省了看病往返两个城市间的奔波和花费,还有布吉——惠阳的城际公交方便乘坐。

  随着年前深圳社保局与莞惠两地11家医院签订相关服务协议,自去年12月1日起,像龙先生这样在东莞、惠州居住半年以上,并在当地社保部门备案的深圳居民,就可在莞、惠两市用医保卡方便就医。此举率先在珠三角东岸迈出了医保同城化步伐。来自深圳社保部门的消息称,今后还将适时扩大定点医院的范围。

  有专家指出,深、莞、惠三地总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00万,去年GDP总量占全省1/3强,而三市地界相临,城乡交会,区域内人、财、物流动频繁,加快推进一体化,无疑将会极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市科工贸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进区域一体化,使区域内部生产要素配置、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构建区域整体的更强大的竞争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地位,这应该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意图之一。”

  这一年,深莞惠三市党政一把手先后举行了三次联席会议,就河流治理、交通建设及管理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并签订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加快“全面融合”,在道路对接、公交互通、界河治理、产业转移、警务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确定了重点推进的教育、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九个方面的37项合作意向,为实施“一卡通”、“一证通”等互联互通工程“铺路”。

  这一年,深圳大力推进茅洲河等4条跨界河流综合治理,确定2009-2012年重点推进项目共74项,开工20个,完成投资约28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四河共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目前,观澜河、坪山河水质明显好转,正在细化、完善岸线方案的茅洲河将建成界河治理示范工程。

  这一年,深圳机场已在东莞、惠州设立了异地城市候机楼,三市已建立区域公共交通协调管理机制,并开通多条跨界公交班线。未来5年内,深莞惠三市衔接道路将主要建设11条高速公路、快速路和7个国省干道项目,打造“一小时通勤圈”。

  未来的深莞惠一体化,更将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保生态、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推进合作。目标只有一个:把珠江口东岸打造成科学发展先行区。

  深港澳,形成合作新格局

  “深圳三所民办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对我们来说,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省去了孩子将来返港就读的后顾之忧。”去年12月1日,得悉深港合作会议中双方签署了深圳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协议后,许多在深港商由衷地称赞。

  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在粤港澳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深港、深澳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这既是《纲要》的要求,也是深圳在新一轮发展中谱写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大珠三角区域竞争合作优势的应有之义。

  这一年,市政府积极加强与香港合作交流,率团访港,出席粤港联席会议,举行一年一度的深港合作会议,按照“全面合作,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共创未来”的理念,加快合作步伐,签署了涵盖教育、文化、检验检疫、旅游、“深港创新圈”等七项合作协议。其中,前海开发更是众所关注,在双方推进下,成立了深港前海合作联合专责小组。按照协议,前海地区将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以及互联网等产业为主导,力争到2020年,在15平方公里的前海区域实现1500亿元的GDP产出。

  去年,深圳还积极加强与澳门的交流合作。去年10月19日至20日,市政府组团访澳,在“建立机制,加强交流,增进合作,互利共赢”原则下,双方将加强在旅游、文化、金融、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全面提升深澳合作水平,促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并使澳门进一步融入到粤港澳区域发展当中,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和进步。

  双转移,科学发展上新阶

  推进“双转移”和扶贫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圳较早就意识到了产业转移重要性,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并重、劳动力转移与人口优化并重、对外转移与区域合作并重的原则,加快“双转移”深入推进,与分处在粤东西两翼的汕尾、潮州、河源、湛江四市紧密联系,出台3份五市推进“双转移”工作的文件,并就深圳(汕尾)、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等达成协议。

  根据安排,2009-2013年,深圳市将安排财政资金5亿元,用于支持深圳(汕尾)、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每个产业转移工业园2.5亿元,共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自主、互惠双赢”的原则,深圳还积极引导、组织、协助对方开展招商引资,去年年底在深举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招商会共有40个产业转移项目签约,投资达476亿元,创产业转移投资签约历史新高。

  今后3到5年内,深圳将把两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海洋产业、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现已吸引60多个项目入园。预计到2015年,园区工业产值将达到66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85%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汕尾”。

  优产业,瞄准未来增长点

  如何在实施双转移过程中,防止转出地产业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早在2006年有企业外迁时,深圳就已比较早地意识到了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找替代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深圳广撒英雄帖,力邀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等互联网领军人物,以及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巨头来深发展;一方面加大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及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这三大产业规划目标是2015年要达到6500亿,将成为深圳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

  “深圳具备强大的人才资源、辐射全国网络、全球发展眼光,把南方总部以及国际运营总部放在深圳,这是阿里巴巴未来10年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去年9月份,与深签约后,马云的一番分析点出了深圳的固有优势。

  同样,去年决定把南方总部、国际运营中心以及光电产业研究院全放在深圳的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则点出了深圳的另一潜在优势,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得好。基于此,中国建材未来将把太阳能光伏材料等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快速、大规模地投入到深圳。

  根据《纲要》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深圳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制定并发布了《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8-2015年)》,努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方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后劲。

  潮涌珠江口,东岸花又开。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深圳如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引领珠江口东岸打造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