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编錞”献礼新年

  

“编錞”献礼新年

  演员在演奏“编錞”。

  本报讯 (记者 田芳)昨晚,在湖南大剧院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上,一种来自2600多年前的古青铜乐器出现在音乐会现场,它的名字叫“编錞”。

  “编錞”曾是古老乐器

  “编錞”是根据中国古老的巴民族所使用的一种名叫“錞于”的乐器研制而成,这种乐器在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曾经在中国南部一带盛行,并广泛的运用于战争、庆典和祭祀活动,2000多年以来,“錞于”一直被埋入地下。经考古挖掘,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馆的錞于有150余件,而石门出土的青铜制錞于就达32件之多,其中在石门新关一个窖藏中出土的錞于就有15件,是全国錞于出土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一次成套出土錞于最多的地方。

  目前,考古工作者将錞于列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收为馆藏珍品,同时认定其为中国最古老的青铜制打击乐器,但因为它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均无据可考,“錞于”也就一直没有作为古乐器而得到复制,更没有作为古乐器而走向舞台。

  比编钟更古老

  “錞于”的出现比编钟更早,其应用比编钟也更为广泛。编钟因为走入宫廷而成为皇亲国戚们的专属娱乐之器,而“錞于”除了是一种娱乐之器以外,它还是古代巴民族的部落首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在战争中号令三军的军乐器、同时又是巴民族用于祭祀和祈祷的神器。从构造上来看,“錞于”是圆筒形,它的声音更为清亮绵长,它的造型比编钟更为古朴无华,因此,编錞的出现,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它既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青铜制打击乐器,也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象征,还是研究古代巴国文化的活化石。

  我省研发出首件演奏“编錞”

  在中国,“錞于”的出土以湖南居多,湖南又以常德石门县居多。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在石门任职期间,曾专门指示当地相关部门全力支持保护利用“錞于”。周用金到省文化厅任职后,省文化厅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錞于”的传承开发利用情况。

  2009年,石门县文联和石门县音乐家协会在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支持下进行技术攻关,对出土的“錞于”进行研究并复制,终于研制成功了首件符合音高要求,能够用于演奏的编錞,国家专利局为它颁发了国家专利证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