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的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乃至国际航天史上,都是个传奇。
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从2003年起,他和总指挥栾恩杰、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被人们称为中国“嫦娥计划”的“三驾马车”。
去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其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个——他担纲了三分之一的中国航天飞行器。
偶然闯入航天之门
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的全过程,孙家栋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航天了”。然而,60多年前,还是大学生的孙家栋,并没有以航天为志愿,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才“阴差阳错”地迈入了航天科技的殿堂。
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时,怀揣着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的愿望,憧憬的是将来可以去修大桥。不想,那一年,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小伙子觉着,汽车的神秘色彩似乎超过了大桥,便转投汽车系。更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碰汽车,就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时机。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9月,孙家栋等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留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个惯例: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全优的学生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毕业时依然能名列“状元榜”的学生,会获得一枚斯大林头像金质奖章。入校第一年,孙家栋的照片就上了“状元榜”。5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人人羡慕的斯大林奖章。
就在孙家栋和同学们打算学成回国之际,负责中国导弹计划的聂荣臻元帅就向那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要人了。1958年,孙家栋被调至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钱学森曾亲自点将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这是去年孙家栋八十华诞之际,钱学森写的贺信。钱学森去世后,孙家栋曾前往钱老家中吊唁。两人都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对孙家栋有过一番知遇之恩。
1967年夏的一个下午,时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分院火箭总体部副主任的孙家栋趴在火箭图纸上满头大汗地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从此,他走上了卫星总体设计之路,逐渐成长为中国“卫星之父”。
他给妻子戴上奖章
1999年,孙家栋被国务院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回家后,他给妻子魏淑萍戴上了奖章,借此表达对妻子的感激。
孙家栋在家的时间太少了。魏淑萍生第二个小孩时,往返医院都是同事接送的。那时,孙家栋正一门心思扑在第一颗卫星上,连牵挂妻小的时间都没有。“我那会儿白天晚上想的就是这颗卫星。兜里老揣个笔记本,晚上睡觉时候压在枕头底下,半夜稀里糊涂地醒了,想起一件事情,赶快记下来。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去办这件事情。”
1994年,魏淑萍患脑溢血,孙家栋突发心脏病,两口子被送进了同一家疗养院养病。“那段时间,我们在一块儿住了这么久,确实是以前没有过的,一生都少有。”
本报记者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