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百多年家谱沉睡图书馆——寻找青海老家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0日08:59  青海新闻网-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讯 编前语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寻找青海老家谱》系列报道,从发黄的纸张中寻找高原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文字记录。读者朋友,如果您家中有珍贵的家谱,请您拨打本报96369新闻热线,我们将和地方史专家解读您家家谱的价值。

  在青海省图书馆中,馆藏有三十多部青海的老家谱。其中,清朝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的《李氏家谱》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青海地方历史文献中的珍贵史料,也是已知我省最早的家谱。

  3月19日,记者在青海省图书馆看到了馆藏的三十多部老家谱。这些字体清秀的家谱,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变迁。在《马氏家谱》中,有书法大师于右任的题词“继往开来”。书画大师张大千也在家谱中留有墨宝,着实珍贵。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的手抄本《祁氏家谱》也很有价值,对青海祁氏家族有全方位的描述,从来源、变迁、到迁徙都有详细的记载。

  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主任谢平说,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征集这些记录青海历史的地方史料。现在,馆藏有三十多部家谱,青海的李氏、马氏、祁氏、杨氏等大姓都收在其中。2001年,《中国家谱总目》收集了我省独特姓氏的家谱。

  “由于习俗,青海人不轻易将家谱示人,我们在征集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还有很多珍贵的家谱没有收集整理,存放在百姓家中,天长日久,不少被损坏了,很可惜。”参与征集工作的地方文献中心副主任王建福说。

  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说,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存放在省图书馆的这些家谱,对青海地方历史的研究价值很大,它们是高原民族融合的见证,这些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存世的珍贵家谱不多,寻找它们,修复整理、复印保存,意义深远。”李逢春先生说。(作者:祁万强)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