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举国驰援。
每一次灾难都让父老乡亲蒙受无妄的不幸,也让我们心手相牵。我们在灾难中成长,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对天地重怀敬畏,倍加珍爱自然的恩赐。
而每一次灾难,从汶川地震到西南大旱到玉树地震,将我们的目光拉向那片土地时,让人揪心的除了灾难,更有背后的困顿。
需要救援的地方很多,可什么工具都没有,只能靠双手。缺乏大型机械,缺帐篷、缺医疗器械、药品,缺医务人员。包括电力,玉树是由当地的小电站进行水力发电,地震造成全州停电,给救援带来很大的不便。
一场地震,暴露出偏远地区的基础条件之差,让人为之牵肠挂肚。
西南大旱时,我们同样目睹这样的困顿,旱灾来临凸现水利设施的不足,针对城区、工业的供水体系,很少兼顾农村的灌溉需求。抗旱需要水,想修条管道,打水窖,购买抽水泵,村民没有钱,看得见水却喝不到。“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支持,需要专业人员。”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如此发帖求助。
救灾展现出的力量是感人的,也是辛酸的。广西那隆镇王沙村都义屯屯长黄仁忠,带领村民到处寻找水源、砌蓄水池,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年仅44岁。山西矿难疲于奔命的救援工人,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凉水。而那些以死相博冒险干活的矿工,不过是为了给家里留守的农妇挣点化肥钱。
每一次灾难,都让我们为偏远乡村的困顿而泪流满面。抗灾能力的积弱,反过来让救灾付出了额外的代价,一个山西矿难,支付的救援成本已过亿元。虽然生命无价,再多的救灾付出都是值得的,但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浪费。
当务之急是全力救灾,与玉树同呼吸共命运。而审视灾象背后的困顿,并不影响我们的救灾热情。
面对困顿,思考如何夯实那片土地上的基础设施乃至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让我们在拥有超强救灾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让抵预灾害的能力也是举世瞩目的一流水平,灾难的洗礼才是让我们更加成熟。
越是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往往又是各类灾害的多发地。因此,在发达地区强者恒强的同时,在城里的纸醉金迷中,对偏远乡村,需要挹注更多的资源去让土地生动起来、自救的能力更强起来。灾难来临时,方能少一点悲怆,多一点从容。
稿源:红网 作者:余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