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又疯传一段“珠海北大附中师生课堂抡凳互殴”视频。视频中,一名中年教师与一位女学生抡凳互殴,打斗场面非常激烈,前排学生纷纷起身躲避。该校一范姓主任证实,此事发生在去年5月,学校已对老师提出严厉批评。网友表示老师这样与学生对打实在不应该,但也有网友对该女生行为提出质疑,支持老师实行惩罚教育。(4月16日广州日报)
没有做过教师、特别是没有做过民办学校教师的人,肯定会对“彪悍教师”表示极大的愤慨,甚至会声讨。但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事情的起因,学生上课跷着二郎腿,玩着手机,大声打断老师讲课,还用凳子砸老师,这是严重侵犯老师授课权益和生命安全的行为。教师体罚学生固然不对,但在此事件中,教师实际上也是受害者,“彪悍教师”惩戒学生的方式虽然过激,但也并非全无道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
学生恶意扰乱课堂秩序,故意不完成可以完成的作业,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给予适当的惩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幸的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兴起了一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热潮,要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民主的作风、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沟通,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这并没有错,但现实是,激励和赏识与批评和惩戒被一部分人理解为完全对立,认为激励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和惩戒,结果导致有些学生为所欲为,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教师处罚,扬言报复教师,或者以体罚为由向媒体曝光,砸教师的饭碗。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教育惩戒和体罚的概念混淆不清,有人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教师正当的惩戒教育也变成了体罚。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陷入了困惑和迷茫,结果在教育过程中对力度和火候的拿捏左右为难,力度轻了没效果,力度重了会带来麻烦,结果导致不少老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采取放任态度,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不少“杨不管”,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会犯错误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学生犯了错误,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对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单靠口头说服是很难见效的,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到犯错误是有风险的,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如果学生对学校、教师没有敬畏之心,那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违反纪律却不会受到惩戒,长此以往,当他走上社会后能认认真真地遵守法律吗?
因此,笔者呼吁学校、家长、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研究解决适应复杂现实状况的“彪悍师生”问题,还“彪悍教师”一个有尊严的授课空间和社会地位,也给“彪悍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稿源:红网 作者:蔡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