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记者 郭利民本报通讯员 杨奉明张祥寅
4月14 日,记者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汶上县苑庄镇新苑社区。
走进1号楼2 单元102 室,一点不比城市居民家差:宽敞明亮的客厅,25 英寸液晶电视,整体厨房,罐装煤气……“手机3G 网络已经覆盖,下一步宽带也会开通。”主人张同新告诉记者。
43岁的张同新是苑庄镇前苑村村民,过去在村里住四间平房,去年6月新苑社区第一批楼房建好,他从平房搬进123 平方米的楼房,除去老宅子折价和各种补贴,他只交了1万元冒头。
新苑社区规划占地面积400亩,能容纳苑庄、前苑、后苑、毕村、王庄等10个村2万多口人。前苑村先建的 10栋五层楼,全村400多户人家,春节前搬了200多户,另200多户今年6月前入住。
像新苑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去年全县冒出35个,竣工住宅楼184栋,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按照规划,汶上县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493个行政村、790个自然村合并为97个新型农村社区。
“建新型社区,一开始大家有顾虑。我们就从村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算了三笔细账。”汶上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允国说。
第一笔账是住房投入对比账。
县里统计了一下,农村建房一般20年一个周期,农民一生至少要经历3次建房,而建社区住楼房,房产使用年限是70年,一辈子可省建房资金30多万元,省心省力又省钱。
第二笔是拆迁补偿优惠账。
旧房经过评估,全县房均折价5万元,农民基本上收回了原来的建房成本,如回迁120平方米楼房,成本价在每平方米 620元,加上其他补贴,农民再拿一万元左右就能住上新楼房。
第三笔是生活品位提升账。
原来的居住环境跟新型社区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过去,由于村子多居住分散,农村书屋、卫生院等档次比较低,而新型社区里都有高标准的社区配套服务中心,包括一厅九室(服务大厅、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协会室、 调解室、 计生室、 警务室、 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另外学校、幼儿园、社会化的商业、餐饮、娱乐场所也都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三笔账”算得农民心里热乎乎。
汶上是全省30个欠发达县之一,“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能够全面开花、迅速铺开,较具典型意义的,是如何有效破解建设资金瓶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徐启峰说。
汶上破解瓶颈的办法是“五个一点”,即:财政投入一点。县财政从 2009年起,将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专项补助。村建设用地置换成城镇建设用地,每亩可补偿10万元,统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安置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群众自筹一点。采取预收部分房款的办法,减轻资金压力。银行借贷一点。协调县金融部门开展农村住房贷款业务,从去年起,开展发放农村住房产权证试点,探索农房抵押融资,目前已有2600多户办理房产证,340户农民申请到1800万元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是每户可贷10万元以下,政府贴息50% 。投资商垫一点。要求承揽工程的开发商主动垫资一块,缓付一年工程款。上级扶持一点。积极争取全面整合上级各类项目资金,如村村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采取集中捆绑统一投放的方式,有重点地用于农村住房建设。2009 年,全县争取到各类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农村新型社区。
汶上县县长孙淇告诉记者,去年全县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投资14.58亿元。
长期以来,农村村落适应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合村并点进社区,改变的不仅是居住方式。 前苑村从 2004年起,将全村800亩土地中的 400亩,以每亩500元的价格通过土地流转由大户经营,村民大多在苑庄镇上做生意,产业化、市场化促使这个村的新型社区建设水到渠成。 一些偏远乡村在合村并点过程中也在统筹考虑改变过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眼下,为解决农机具存放、家禽饲养等现实问题,许多社区配套建设了各家的车库、农机大院、养殖基地等,但从长远看,探索更为适合的生产方式是必然。
对于过去的村级集体经济,县里提出通过成立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社企分离。
在推动新型社区建设,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县里还考虑建立民俗文化馆,保护好风土民情,防止乡村文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