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德倩
《晚睡强迫症,其实真的有——医学上的真正名字叫 “拖延症”》,不久前,这篇帖子在几大社交网站上被频频转载,浏览人次超过25万,评论过千。
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一位高校辅导员之手。原本为治疗学生拖拉陋习在人人网上开出的“药方”,却引来数万网民共鸣,年轻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辅导员高海峰始料未及。
拖延症,自己也有
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却时常出现在我们左右。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最后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拖延症”的名称和界定并非高海峰原创,而是出自国外心理学家之手,很早就有人将其译成中文登载于医学类科普网站。高海峰之所以要写这个帖子,起初只是为了他带教的两个班71个学生。
2008年起踏上辅导员岗位后,他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临时抱佛脚”的习惯。组织班会,十多天前就已分配好准备幻灯片、设计流程等任务,学生干部偏要拖到前一天晚上才开始动手。更极端的是考试时,许多同学的复习却是从考前一两天开始。背知识点的计数单位不是“一页一页”,常常是“一本一本”。时间那么紧,又要复印笔记、又要划重点、又要强记……一阵“鸡飞狗跳”,熬通宵是常有的事,最后考试成绩出来,往往“低空飞过”。
早一点开始,人轻松、结果好,何乐不为?高海峰不能理解,在他念书时,“今日事今日毕”是习惯。而学生的回答很有个性:“只要不耽误就行了,早点晚点有啥区别?”“老师,咱就追求这‘压枪’效果”“谁都知道拖拉不好,可不到最后期限,我总会发现有比复习更重要、更诱惑的事情等着”……一圈谈下来,高海峰哭笑不得。似乎都有“道理”,再仔细一想,别说学生了,自己既当辅导员,又抓着科研教学,平时事情千头万绪,好像也常赶着“临时抱佛脚”,比如课题申请报告,就常在截止期前两三天熬夜赶写。
日志引来点击数十万
拖延症的浅层原因:任务太难;太耗时间;患者不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种家庭环境下,朋友对拖拉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
高海峰没有灰心,很快又发起新的 “冲锋”——经常浏览医学文献网站的他,想起自己曾看过一篇以此为主题的心理学科普文章,对拖延症的形成、深层次原因等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认为严重的拖拉习惯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加以改善。在此基础上,高海峰加上自己对缓解拖延症的建议,和“晚睡强迫症,其实真的有”这样“抓眼球”的标题。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在学生常常逛的社交平台上发帖。
此前,高海峰已在人人网小试牛刀。2009年8月,他买了《人一生要懂的100个哲理》这本书,翻阅时深受启迪,便想与学生们分享。就这样,从8月29日到12月15日,他几乎每天在自己的网上日志里录入一篇哲理故事,《人生需要原谅》、《爱,就是为对方着想》、《别让心智老去》……每一篇千把字,一共10万多字。有位学生看到后这样回复,“老大,我每一篇都会认真读,这是属于我们的‘一千零一夜’”。
“拖延症”能否复制、甚至超越《哲理故事》的效果呢?2009年10月9日早上9点19分,高海峰的人人网上多了一篇个人日志。
半天不到,阅读人次已经突破500。通过学生、陌生人层层转帖传播,点击率“噌噌”往上蹿。迄今,人人网上已经有14万多次阅读,转载到其他社交网站的点击率也已突破10万。
距离胜利,道阻且长
拖延症治疗步骤:1.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2.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3.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4.开始做事 。
“拖延症”火了。
天南地北的网友留下回复,“原来我这是病,得治!”“从现在开始自律不知道来得及吗”……600多人向他提出添加好友的请求。
高海峰更在乎的是学生的反馈。“虽然要我一下子不拖挺难的,不过我会照着帖子上列出的方法试试看”、“每次克服一点惰性,进步一点是一点”……这样的回复令他挺激动。“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又不想拿奖学金,混得过去就行了,没必要那么高要求吧”、“我中毒太深了,放弃了”……大实话也不在少数,高海峰并不太失望。
“也许这篇帖子不能完全帮上忙,可只要给学生留下一点印象,让他们下次拖拉的时候有那么‘一机灵’,也是一种影响。”他与同事就网络阵地的问题很早就达成了共识:那只是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之一,并非万能,能添多少力就添多少力。更何况,拖延症是“顽疾”,他已做好准备,多管齐下,打持久战。
于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7级临床班、法医班的学生拖拖拉拉时,常常收到高老师的“夺命连环短信”。篮球场边,临床班小陈挥汗如雨下场,书包里传出手机短信铃声:“今天进图书馆了吗”;宿舍灯下,法医班小李盯着厚厚一本《系统解剖学》,心却飘在身边同学播放的日剧里,翻出手机,用老师的短信激励自己对付拖延症……高海峰说,学生都会回复“谢谢”,可长远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与拖延症的斗争艰苦卓绝。这些日子,高海峰“痛苦”地发现,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小翔,周末的功课常常企图赖到周日做,他这个爸爸督促一下,小姑娘就发嗲“不要紧的,一个钟头就能做完呀。”战线从工作铺展到家庭,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养成。他专门订下奖惩条例:不拖,双休日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拖拉,不许出去玩。如此奖惩分明,不知收效几何。
瞧,拖延症人群又加入了新生力量,斗争远未结束,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