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岸有条残疾人生意一条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03:46  华龙网-重庆晨报

  不愿吃低保

  自己养自己

  在南岸区南桥头原重庆市红岩木材厂三分厂家属区附近,有一条“残疾人生意一条街”。在这条街上,各地的聋哑人云集于此,裁缝店、杂货铺、小面摊……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他们不吃低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老茶馆

  已经开了近10年

  从南岸方向朝南滨路下行,靠右边一条路,朝里走几步,就是“残疾人生意一条街”。几个婆婆坐在路边,怡然自得地用手语“说着话”。

  听说记者来采访,在外面闲坐的游姐很热情地拉着记者四处转悠。这个宿舍区住了原重庆市红岩木材厂三分厂的两三百名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是聋哑人,游姐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健全人。为人热情的她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亲历了这条“生意街”的兴衰。

  这条“生意街”因三分厂里众多的聋哑人而生。“生意街”原本靠近南滨路,随着附近改建拆迁,生意街迁到了离家属区更近的地方。随着附近住家户越来越少,很多店主也搬走了,现在留下来的,只有四五家小店。

  街尽头的一家茶馆,应该是“生意街”上面积最大的一家店铺了。记者去的时候,茶馆还没有开门。游姐说,这里下午才有人来喝茶、打牌。老板是个六旬老妇,耳朵听不见,已经开了近十年的茶馆。

  渝北区聋协负责人王庆恰好来这里找人,对于这条街上做生意的聋哑人,他说自己从心眼里佩服,“比起那些整天想着歪门邪道赚钱的人,他们比正常人更难得。”

  缝纫店

  月入三四百不吃低保

  54岁的唐向东是四川蓬溪人,也是这条街上的生意人。他的住宿、工作,全在街上五六平方米大小的棚屋里,里面除了一张床,就是各种缝纫器材。“主要是怕丢东西!”唐向东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腼腆地笑了笑。店铺简陋,甚至连挡门的门板都没有一块。

  10多岁的时候,唐向乐因为一次意外失聪,来到重庆投靠阿姨,从此在重庆安了家。多年前,因为与妻子闹矛盾,他独自一人搬了出来,靠着在老家学的裁缝手艺,开了裁缝店。

  “他们对我很好。”在生意街上,唐向东和宿舍区里的不少聋哑人成了朋友,大家见他一人居住,纷纷将家里闲置不用的东西,如小缝纫器、线卷,脸盆、床板,拿出来送给他。投桃报李,唐向东为住户们修改衣服,也从不收高价钱。

  虽然现在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但唐向东挺满足,没去申请低保。“苦是苦了点,但我靠双手吃饭,还有这么多朋友,挺好的。”

  杂货铺

  想买啥顾客自己拿

  52岁的张大英,在家属区租住了5年,她对这条“聋哑人生意一条街”颇多赞赏。在她的眼中,这条街上做生意的聋哑人,都是勤奋、努力的代表。

  63岁的刘忠德,和大儿子就住在家属区里,相比唐向东,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从厂里退休后,他和老伴每个月都各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小杂货铺开了5年,刘忠德遇到的麻烦不少,但他从没有过关门的念头,“等到实在动不了了,再说吧。”

  因为耳朵听不见,为了方便客人买东西,刘忠德的杂货铺几乎属于全开放式,东西堆在货架上,顾客可以直接进入到里面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选好以后,将钱交给刘忠德,他再根据货款金额找补或追零。做生意几年,刘忠德也遇到过不顺心的事,收到过好几次假币。吃了几次亏,刘忠德开始留心起来,并摸索出一些小规律出来。

  刘忠德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特别满意,夫妻恩爱、儿女孝顺、朋友众多,还有个小杂货铺可以补贴家用。临告别,刘忠德用手语“说”了一句心里话:“平平淡淡才是真。”本报记者 林祺

  昨日,南岸,残疾人开办的缝纫店正在为顾客服务。首席记者 罗伟 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