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年前,郑州市花重金给执法队员配置了单套价值2300元的打狗套装共55套,但这些装备除了邀请市民和媒体参观之外,一直躺在仓库里从未正式用过,这笔预算被网友戏称为“败家消费”(据4月15日《河南商报》)。
网友田力:面对记者的质疑,郑州市财政部门答复称:“我们经常接到地方保密局的通知,要求将某些数据保密。”而郑州市人大预算工委工作人员更是无奈地表示:“细账,我们这边是看不到的。”
198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保密法中已经明确,不再将国家财政计划、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列为国家机密;之后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只有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显然,政府财政信息属于应公开的内容。
但现实中,将公共财政看成是政府秘密的观念,至今并未彻底改变。即便是迫于各种压力挤出的一点点“牙膏”,不是解释过于含糊,就是用语过于专业。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监督权的郑州市人大都看不到“细账”,更何况普通公民了。
财政的不公开,或者选择性公开,可以使政府暂时不丢“面子”。然而,它却使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大打折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大为丧失,政府威信也会被大大地削弱。
在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不断推进的今天,财政实现全面、彻底的公开,让每笔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都公之于众,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前不久四川省巴州区白庙乡“全裸”公示支出就是很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