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青海西宁开始一直到现在,在地震救援物资运送和抢救现场经常会出现让人倍感亲切的身影,其中有自费从远方赶来参加救援的汉族同胞,有本地刚刚脱险后又转身投身抢救队伍的藏族同胞。他们就是活跃在各个救援现场的救援志愿者。
我该为同胞做点什么
藏族志愿者牛 :
我该为同胞做点什么
在废墟堆中,一个轻盈矫健的身影不断转换着位置,一会同前来抢救的救援人员交流,一会同当地居民解释,一会又趴在废墟的空隙中向里面喊话。尽管现场人数众多,记者还是能够准确地锁定他,因为只有他的胳膊上绑着一条红色丝带。忙碌间从背影看,我们无法判断他的身份,惟一能够知道的是,他是一名藏族青年。后来才打听到他叫牛竸,家就在玉树结古镇。
尽管家就在这里,24岁的牛竸没有遭遇到地震。当天他在青海省海南州一家单位上班,一听说家乡发生地震,他立即和单位领导请假要回去看看家人情况。由于路途并不顺畅,直到16日凌晨他才回到自家的旧宅。但此时,曾经生活、温暖他的房子已经倒成一堆废墟。环顾四周,邻家的房舍也都荡然无存,满目疮痍。幸运的是,家人没有因地震遭受什么伤害。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后,他马上整理了一下思路,“我该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什么!”
他从家中仅存的一点东西中反复翻找,终于找到一条红丝带。他把红丝带系到胳膊上冲出门去。他隐约记得,曾在新闻中看到有一个志愿组织以红丝带作为标记,专门进行义务救援活动,他认为这条细细的丝带能够给他以光荣感,给他以力量。翻瓦砾寻找幸存者,给救援队探路、指示目标、沟通救援队与当地群众的诉求,协助发放救灾物资……从跨出帐篷的那一刻起,他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废墟下都是我的亲人
藏族志愿者尕玛:
废墟下都是我的亲人
他也是灾民,本可以在躲过一劫后和别人一样安心地住在帐篷里等待集中发放的食品、水和其他救灾物资,但他没有。他本是每天看图纸和技术参数的一介书生,却在同胞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守在岌岌可危的残垣断壁间,作为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一起抢救埋在废墟下的灾民。这个人叫尕玛,27岁,一个孩子父亲,一个藏族工程监理人员。
这场灾难对于他来讲,可以说是猝不及防,却又十分幸运。4月14日凌晨5时40分前后,他家的房子突然晃动起来,他立即带着全家人跑了出来。可等了许久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便和其他邻居一样安心地回到屋子里继续睡觉。由于需要起早上班他早早起床,正在洗漱时发生了地震。
地面晃动的一瞬,他察觉到不对劲,立即将老婆和母亲推出门外。等他再次去抱9个月大的女儿时,粗大的房梁砸了过来。幸运的是,房间里的一个柜子挡住了房梁,刚好给他和女儿留下了逃生的空间。他立即趁着房屋没有完全倒塌时冲出门外。
安顿好家人,他放心不下单位,当天下午便跑到自己工作的玉树州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之后他没有回家,而是跑到体育场附近拿起简易工具加入到救援队伍中去。当他听说对面山上有石头滚下,他立即朝红旗小学方向跑去,协助那里的救援人员抢救压在房屋下的人们,“废墟下压着的都是我的亲人,我怎么能不着急?”
拉了一支队伍来救援
汉族志愿者陈岩:
拉了一支队伍来救援
救援人员中出现一个让人熟悉的面孔,不要小看这个面孔,对于在救援现场的志愿者,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号召力,准确地说,他在这里是一面旗帜。他叫陈岩,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连续5天5夜救出20多名孩子的那个志愿者。
现年38岁的陈岩生活在成都,是一家实业公司的营销部大区经理。他曾在西藏当过武警,早在服役期间就曾多次参加救灾行动。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同灾难做斗争的决心。1996年他只身奔赴云南参与对丽江大地震的救援行动;1998年当特大洪水袭击华中地区时,他又加入到救援行列,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汶川大地震时,他更是最早抵达都江堰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之一,后来又成为第一名进入汉旺的志愿者。
同上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不同,这次他不再是那么削瘦,人也老成很多。更重要的是,这次他不是一个人前来参加救援,而是拉来一支队伍。在玉树灾区他很低调,但听说他的到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找上来“投靠”他,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救出更多的人。他一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留下的名言“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成为这些志愿者无怨无悔冒死奉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