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韩萍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或许只有雄鹰才不会向世界屋脊低头。50多岁的菲律宾华侨、著名慈善家施乃康凭借着满腔激情,从北京连续驾车两天两夜赶往玉树,
17日,在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停住了。
记者是在离世界上最高的县城玛多还有20公里左右的时候遇见施乃康,此地离玉树大约还有400公里,他所驾驶的奥迪轿车由于底盘太低、路面太颠簸,油箱破裂不得不停了下来。
作为一位知名的慈善家,施乃康告诉记者,他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带着他的助手从北京出发,两人轮流开车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
施乃康的车停在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除了黄色的高原就是蓝天。随后,记者用车将施乃康带至玛多县城。在到达一处车辆维修点之后,发现里面正在集中人力抢修一台前往玉树的重型机械车。施乃康在费尽口舌之后终于觅得一名愿意帮他修车的人。
“为山九韧,功亏一篑。”在和记者分手的时候,施乃康颇为惋惜地说,“我不带方便面,我车里连坐人的地方都没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绝对是他们(受灾群众)没见过的。”
玉树,是离西宁最远的一个州府,通常情况下,驾车通往玉树需要十二三个小时的时间,即便是青海本地人去过玉树的也很少。但是在地震之后,数不清的救援队伍开往玉树。
“这条路从来就没有这么繁忙过。”一位当地的老司机告诉记者。
4月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土黄色,通往玉树的马路就像一条白色的绸带蜿蜒其中。地震之后,在这条路上行进着的,除了浩浩荡荡的军车队伍之外,还有很多都是像施乃康那样自发赶往玉树救援的人群。
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条路上奔跑着的很多小型面包车,它们通常都来自某个小地方或者小单位。在快到达玉树的路口,记者看到一辆小面包车是这样写的:“某某司法所为灾区人民服务法律援助”。这辆车来自河南某个乡的司法所,车身已经刮花得不成样子,车子后面堆满了用于捐赠的方便面。没有人知道他们走了多长时间,也没有人计较他们能发挥多大作用。
看着这些不起眼的面包车和那些从世界各地匆匆赶来的身影,一位当地的救灾人员有些动情地对记者说,“中华民族在关键时刻总是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
穿越了令人生畏的青藏高原之后,在通往玉树的山口,记者的眼前出现了淙淙的流水和绿色的草坪,这是似曾相识的江南景致,玉树,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地方。花儿与玉树同在,这句颇有诗意的言语在地震发生之后电视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中经常用到,或许改一改更为贴切,中国与玉树同在。
法制日报玉树4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