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静 黄玮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3届文化讲坛,昨天走进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聆听“面向世界的陈逸飞”这一主题,在文化讲坛现场近千名观众的理解中,这里有对这位著名油画家艺术力量的深度阐述,这里更有对艺术世界观的生动展示。
正如这位中国油画家用中国的美丽感动了世界,又将世界的观念带到了中国,艺术从来不被时空、语言、肤色限制,在触动心灵那一刻,就优雅地、不可阻挡地完成了属于它的理念、情绪、生命和未来。
美丽地展示,面向着世界,这似乎是所有艺术共同的出发点,而至于走向何方何时,这个世界将给以它最真的答案。第33届文化讲坛,以一位著名的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影响力,以个案的方式以深情的表达,道明了一种艺术的世界观。
余秋雨:
保持艺术的派头,非常重要
虽在不同领域,但同为上海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余秋雨和陈逸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更因相貌相似而产生了许多趣事。
“一次,许多大学生围着他,拿着我的《文化苦旅》叫他签名。他一边签,一边用非常文雅的口气说‘我不是余秋雨,我是余秋雨的朋友’。而我有一次来到周庄,周围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都在一旁悄悄说‘看,陈逸飞来了’。”余秋雨俏皮的开场,让现场气氛很是活跃。
在实际工作中,余秋雨和陈逸飞的交往并不很多,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两人之间总会有些难忘的故事。余秋雨进行“千禧之旅”之前,陈逸飞把他请到自己的服装公司,给了他一套又一套衣服,眼神非常深沉。“我知道他的意思,就是你万一牺牲了,最好穿着我的衣服。”余秋雨开玩笑道。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在华盛顿突然接到电话,得知陈逸飞走了。“从那一天开始,我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演讲都穿着他几年前送给我的衣服。演讲之前,我请美国听众听一听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的故事,告诉他们一位伟大的朋友走了。”
余秋雨用陈逸飞最著名的作品《双桥》来概括他的艺术贡献:“陈逸飞本身就是双桥,他搭建了太多的桥。他首先搭建的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桥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陈逸飞的作品轰动西方,他将东方的诗意融会在西方的笔法中,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美;此后,他又创办艺术杂志,将西方艺术的风貌、观念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此外,陈逸飞还试图搭建一座“画里画外”之桥——冲破画框,搭建一个通往整体美学的桥梁,描绘一座城市的“大美丽”。当时,尽管他的理念不被理解,但他仍旧奋力前行。“现在上海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陈逸飞留下的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美丽遗留。”
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余秋雨还专门提到了一个陈逸飞谈论艺术时最爱说的词——派头。
有一年,上海评选十佳建筑,陈逸飞拉着同为评委的谢晋和余秋雨去看刚刚建成的金茂大厦,他不停地感叹“每一根线条都是派头啊”。“他对这个‘派头’那么敏感,其实也就是给美定了位。他那时讲的‘派头’,渐渐地变成了我们现在讲的‘腔调’,变成一种品位、一种格局的象征。”而对如今艺术的水准、格调,余秋雨则有所担忧:“现在文化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往往把不分等级的娱乐、不分等级的复古,等等,加在一起,似乎这就是文化。我不反对娱乐,但是娱乐不分等级时就成了文化的一大陷阱。保持艺术的水准,保持高贵的格局,保持住这个派头,是非常重要的。”
菲利普·怀特:
优秀艺术家具有更超前的眼光
阐述一名中国画家的世界影响力也好,表达一种艺术的世界观也好,来自中国之外专家学者的声音别具代表性。
比如,英国玛勃洛画廊艺术评论家菲利普·怀特的观点。
在菲利普·怀特看来,陈逸飞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他强烈的思想性和历史感。
他认为,陈逸飞先生在20世纪中国艺术的地位,以及他的作品为中国艺术爱好者所留下的共鸣,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人所能够领会到的。“陈逸飞曾经说过,他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述对城市、对历史的思考。他希望能够表述历史,但是不评判历史。”
正因为如此,陈逸飞选择了一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作为绘画的主题。“他的每一幅画,似乎都是在邀请你跟他一起来欣赏,一边询问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你会同意我的看法吗?有时候,他的画似乎在拉着你进去观摩一段历史,同时又使你跟历史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之一。”
欣赏陈逸飞画作的时候,菲利普·怀特常常会联想到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作《宫娥图》。“当时,画家正在一旁画着一位年轻女士,而这个被绘画的人物却没有看到画家在画她。”
此外,这位艺术评论家也注意到了陈逸飞对一些绘画技巧所进行的大胆应用,并认为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有更持续的生命力。“他英年早逝,但他的成就是举世共睹的。”
从中国画家陈逸飞衍伸到世界范围中更多的优秀艺术家,菲利普·怀特说:“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有着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意。普通人由于受到来自环境和日常经验的影响,总是放缓思想的步伐,而这些优秀艺术家们往往比我们更具有超前的眼光。正因为这种感性,他们的视野远远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视野。”
作为英国玛勃洛画廊的艺术评论家,怀特十分熟悉艺术品收藏界的运作规则。他对画家、艺术评论家、收藏者、画商等不同角色的定位和联系,甚有见解。他认为,良好的商业运作不仅不会损害艺术审美,相反能推动更多佳作的涌现,这是一个值得借鉴参考的西方经验。
玛利亚·克鲁斯·阿伦孛:
他们是全球化的诠释者
西班牙著作人和音乐人协会亚太地区首席代表玛利亚·克鲁斯·阿伦孛博士,用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名言“艺术是世界的”开始了她的演讲。
阿伦孛说,艺术是人类的遗产,伟大的艺术家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他们在世界历史中汲取了文化的精华,并从中得到灵感,发展了人类的认知,我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同的文化。不断渴求了解更多的东西,不断认识不同的东西,这也正是人类的天性。
陈逸飞就是这样做的。阿伦孛如此评价: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突破了艺术的限制,还突破了地理、时间、历史等各方面的限制,从而成为一名先锋艺术家。陈逸飞将中国现代艺术展现给西方世界,他的作品将中国艺术流派和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相结合,使他的作品具备了西方的特色,却又散发着东方的魅力。
阿伦孛眼中的陈逸飞,不仅是一位优秀画家,一位文化使者,更是一位具有先锋意识的艺术探索者。“陈逸飞先生涉猎了艺术的多个领域,如视听技术、服装设计、平面艺术等。此外,他还关注建立在经济独立基础上的独特创意。因此,他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将创意、设计、流行相互结合,不仅将美学应用在画笔上,还将美学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在这点上,他具备大师级人物对于新事物的开放思想。”
阿伦孛告诉台下观众,20世纪末世界艺术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一个趋势——不同艺术门类的自我发展和互相交汇,使得更富有表现力且更为广阔的表现艺术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为此,陈逸飞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他不是将视野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以非常宏观的眼光看待艺术。这种多种领域的融会贯通,在阿伦孛的理念中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比对一切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更为通用、更为先进的艺术手法。”她认为,如果没有像陈逸飞这样的艺术家,艺术就会停滞不前,缺少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冒险家,还是人类学家。因此,阿伦孛的总结是:“感谢像他这样的人——人类相互交融,世界相互开放,而他们正是全球化的诠释者。”
4月23日《解放周末》将刊发第33届文化讲坛实录,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