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隆回县把建设现代林业当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走“林”字路、念“绿”字经,唱“富”字歌,做活了大地增绿、林农增收、政府增税、社会增效文章;实现了由绿化向美化、由林业向产业、由山绿向民富的转变。
加快机制体制转变打开现代林业大门
由单一责任制向领导绿化目标责任制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转变。隆回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与单位领导政绩考核、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层层签订责任状。县级领导班子和县直113个单位、部门建立绿化联系点、示范带动全面绿化工作。县级领导先后办点80处,面积600公顷;部门和乡镇领导办点310处,面积4100公顷。
由单一绿化向城市绿化与乡村绿化相结合转变。隆回县建立了以柑桔、桃、李等经济林为主的生态家园绿化;以大叶樟等常青树为主的城镇街道绿化模式;以柏木、杉、马尾松为主体的荒山荒坡绿化模式;在农村常年开展大规模的造绿、护绿运动。据统计,十年来,全县栽植各类树木1.6亿株。
由单一效益向山区绿化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转变。隆回县从山区实际出发,把林果、林药、林茶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抓,坚持走治山、养山、绿山、富山的路子。在南部开展柏木造林,完成石山造林20万亩。在北部高寒山区广栽金银花,栽植面积达18万亩,产值过10亿元。
由林业孤芳自赏向造林绿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转变。该县建成了以高坪柑桔、小沙江金银花、滩头楠竹为主的六大林业产业基地100万亩。
由重造轻管向造林绿化与“封管”相结合转变。隆回县为确保造林成林,构建了县、乡镇、村、组“四位一体”的管护体系,全县共有护林员4320名。
生态文明促乡风文明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特色产业。隆回县将林业经济条件相对好,特色鲜明的行政村,划分为金银花、杨梅、烤烟、杜仲、板票、名优水果、食用菌、种苗花卉等12个类别的特色专业村。对每一个类别的专业村科学规划,因村施策,使其产业明晰,特色突出,激发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目前,该县建有小林园、小烟叶园、小药园、小果园、小花园、小食用菌园等5600余个,1.5万农民当上“小园主”。
发展生态旅游。隆回县生态旅资源丰富,该县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塑造“山水风光、古树王国、魏源故里、民俗风情”的特色生态旅游形象,有效地整合观光型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度假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庄园。目前,该县共有1000余名农民在自已家里发展农家乐庄园。去年十一节期间,该县农家乐庄园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发展生态产业。该县结合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畜圈、建沼气池,大力发展“畜—沼—菜(果、药)”、“畜—沼—渔”等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业庄园。1.4万农民建好“畜—沼—菜(果、药)”、“畜—沼—渔”等生态产业园7000余个,年产值在1.5亿元以上。
正确处理“林与业”关系破解山绿与民富难题
正确处理好林内与林外关系。隆回县根据立地条件,在林地内栽种毛竹;在林下栽植油茶林;利用林阴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以林地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抱蘑菇、姬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羊、兔、鹅、鸡、鸭等,有效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资源,发展养殖业,形成动物食草粪还林,林木利用价值高的生态循环食物链;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阴的药材;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耐阴蔬菜、花卉种植;在林地中适量栽植果木树;在林地中养蛇,养蛙。
正确处理林地与生物关系。隆回县把林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林地获得了很大发展,山区生态建设大大加强,灌草盖度平均提高57.4%,森林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乔木、小乔木、灌木林面积占到有效面积的81.3%,野生植被种群和野生动物种群增多,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正确好处理林业与农业的关系。在规划和发展林地的同时,注意保护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林地的发展,营造了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小气候。2000年以来的9年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该县相对湿度提高0.6%,年降雨量增加3.7%,最高气温降低0.8—1.7摄氏度,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县粮食产量由1975年的30亿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3亿公斤。
正确处理林业与产业的关系。一是丰富的竹资源带来竹产业链不断延伸,隆回县逐步形成竹建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五大系列170多个品种,精竹家俱、滩头年画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二是庭院经济成为致富“银行”。该县在房前屋后栽种布朗李、乌梅、水蜜桃等优质果树500多万株,年产各类水果30000余吨,产值3亿元,户均600元。三是“三木两花”解决大山要绿“被子”,农民要“票子”的矛盾。建立了三木(厚朴、黄柏、杜仲)两花(金银花、雪花皮)生态经济型立体栽植模式。目前,该县种植“三木两花”面积达34万亩,产值达12.7亿元,仅金银花一项突破10亿元,农民人平增收达800元。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维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