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体育场内正在建设的板房
图为:帐篷小学内,心理辅导者在行动
图为:卫生防疫人员进行全面消毒
文图/特派记者李昌建 张卫华 邹斌
玉树,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这座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千年古城,在4月14日早晨的一瞬间,变得满目疮痍。但玉树人并没有被灾难击垮,在震区的学校、医疗点和安置点,不屈不挠的玉树人拭去了眼泪,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正努力从废墟中站起。
重建幸福的帷幕始拉开
地震虽然惨痛,生活必须继续。昨日上午8时,记者先后走访了赛马场、体育场、格萨尔广场三个大型安置点,玉树人正在顽强地追寻曾经幸福的生活。
格萨尔广场,是县城的核心地带,这里安置了上千名灾民。蓝色的帐篷密密麻麻,较前几天有了大幅的增加,不少人还正忙着“搬新家”。
在赛马场帐篷群的最外围,8名男子正在安扎2顶帐篷。从作业速度和熟练程度来看,他们绝对是安扎帐篷的好手。不到十分钟,两顶帐篷成功搭好。帐篷的主人叫查扎。查扎告诉记者,帐篷是早上领到的,帮忙搭帐篷的都是邻居,只要谁家领到了帐篷,大家都会来帮忙。
“这两天帐篷配送得快多了,大家都顺利地领到了帐篷。”查扎高兴地告诉记者。
体育场安置点内,正快马加鞭建设板房。施工的师傅介绍:“板房是前天才开始建的,今天的任务是建成三排60间,先满足医疗需求,接下来两天内将加快建设速度,安置灾民的‘帐篷城’将很快变成‘板房城’。”
昨日,玉树地区突降冰雹,夜间气温继续下降。此前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到这一恶劣气候的北京“探路者”公司,将价值百万元的保暖衣、帐篷和睡袋等,送到了灾区同胞手中。
复课点燃了花朵的笑脸
昨日是玉树震后首个星期一,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校园内,200多名学生重新相聚。
学校的所有校舍在地震中损毁,成为一堆堆废墟。在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学校在帐篷里开始了第一节课。帐篷里的空间很是狭小,高个子的老师只能站在门口,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地震以来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9时40分,被帐篷包围的小操场上,下课的学生们找到各自的小伙伴,用藏语低声聊着天,偶有笑容从脸上泛起。在操场一角,记者遇到一个瘦高的藏族女学生,她叫尕松拉毛,13岁,是该校四年级学生。在她旁边,还依着11岁的小弟弟罗松才仁。姐弟俩独自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悲伤。姐姐尕松拉毛告诉记者,她和弟弟很小时,爸爸妈妈就去世了,是奶奶和姑姑抚养他们长大。4月14日早晨,灾难突然降临。“我们到学校时,学校全垮了;回到家里时,家里的房子也不见了,奶奶和姑姑都死了。”尕松拉毛泣不成声。
尕松拉毛说,昨日上午,得知学校重新开学后,她便拉着弟弟赶来报名:“我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还喜欢上数学课。”
记者随后从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目前玉树已有两所学校复课。未来一周,多数学校将陆续复课。
大规模心理干预机制启动
昨日一早,伊西文毛、代告看卓两名志愿者的“心理危机救助点”开张了,这是玉树县城震后第一个专门针对灾民的心理干预场所。
伊西文毛告诉记者,她和代告看卓负责发放科普资料、接待问诊者,坐诊的大夫是青海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很特殊,我的邻居就因为妻子去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有一些人则只是因为无处哭诉而动辄抱怨其他人,容易激动,也容易沮丧。”虽然还只是名高中生,但接受过短暂心理抚慰培训的伊西文毛,显得很成熟。
记者在其他几个志愿者报名点了解到,目前震区已有400多名藏族大学生从事翻译和心理疏导工作。甘肃省卫生厅目前还特地开办了第一期“救治灾区伤员志愿者心理干预培训班”,来自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两百多名志愿者正在接受培训。
全面防疫确保灾后无大疫
今年23岁的伊西东周来自杂多县疾控中心,上午10时许,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身着白色工作服、背着消毒箱在帐篷外消毒。14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伊西东周就和20名同事一起赶到震区。
“我们用的是84消毒水,每箱20升。”伊西东周介绍了他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日程:上午8时、中午1时和晚上5时,三个时间段里,他们21个人分别在赛马场东南角的数百个帐篷外围进行消毒。
从18日起,由国家卫生部牵头组织的震区消毒防疫工作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开始对废墟展开拉网式消毒防疫,重点预防鼠疫、水质污染,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向坚守的同行致敬
昨日有传言:一名记者在震区因患肺气肿而不幸殉职。这一消息在新闻中心立即传播开来。
我记得,汶川大地震中,记者是仅次于军人最早到达震源的。当时,余震不断,情况不明,但为了把震区的情况告诉全国人民,记者们践行责任、不辱使命。玉树强震发生后,记者也是最早赶到的。在玉树的五天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跟《财经》记者严冬雪相识很偶然。当时是军队召开露天新闻发布会,离开会尚有40多分钟,此时风沙骤起、天昏地暗,一个柔弱的女孩挤了进来。交换名片后,她告诉我她是黄冈人,她妈妈最爱看的正是《楚天金报》。领导怎么忍心派这样一名柔弱的记者到高原震区?我一问才知道,是她自己强烈要求和多次申请,领导才答应的。后来熟络了,才知道她住在武警玉树支队大院内,自己安扎的帐篷,由于没有租车,每天只能靠步行采访。一天下来,脚没有不疼不肿的。
她的敬业和坚韧,让人肃然起敬。然而,我在震区的采访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严冬雪”,他们的品质、职业操守、勤奋度,实实在在令人感佩。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风雨兼程、义无反顾;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求精求强、刚毅坚韧。累和苦,是我这趟采访最深刻的感受,可是,却因着这份职业的累和苦,而荣耀、而幸福。
向所有坚守、热爱这份职业的同行致敬!
发自震区的日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