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补鞋机,一把手锤,一个黄布提包,这就是邹万军在兰州街头墙脚旮旯打工10年一直使用的全部家当。然而谁能想到,邹万军就是用这“三件宝”供出了两个名牌大学生,一个已复旦大学毕业,一个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二。
4月12日,因寒流的影响,兰州市的气温再次突变,最低气温降至-1.2℃,很多走在大街小巷的市民都感到全身冷飕飕的,赶紧加快了步伐。而在城关区妇幼保健所对面的颜家沟巷道口,邹万军仍坐在马扎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等待顾客的光临。他面前的那台用了近10年的补鞋机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冰冷。
邹万军系会宁县大沟乡人,今年57岁。10年前,为供孩子上学,他来兰州打工。最初的3个月,他在城关区妇幼保健所旁边一建筑工地打工,谁知3个月后,包工头跑了,他一分钱都没挣着。
“没办法,我只好从别人手里买了一台补鞋机,用它来养家糊口。”纯朴憨厚的邹师傅说,从那时起,他就认定给自己当老板最保险。
“一个月下来,除去吃饭、付房费,也就落个四五百块钱。尽管钱不多,但可以给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二的儿子添补些生活费。去年二女儿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建工作,二女儿也能给儿子补贴一些。现在我的负担也轻了些。”
说起在兰州街头打工经历的风风雨雨,邹万军表现得很乐观很坚强。他说路得靠自己走,尽管很苦,但也很踏实。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