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细腻笔触展加华人生活 崔维新被赞最具讲故事天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16:20  中国新闻网

  

细腻笔触展加华人生活崔维新被赞最具讲故事天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作为华裔作家,崔维新被称为“加拿大最有讲故事天赋的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描写加国华人的生活,所著各书及无数散文被喻为加国文坛的里程碑。他能在加拿大主流社会享有盛名,给人以深刻印象。

  虽然崔维新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但他每部作品都是精心之作,笔触细腻庄谐并重。尤其是其处女作,一出二战期间的爱情悲剧,好评不断,被认为“赚走无数眼泪”。

  作为一位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加国公民,崔维新格外强调包容,为多元文化鼓与呼。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接纳差异,以求团结”(Unity Through Diversity)。对他来说,发现事物是文学的基点,故事的力量在于赋予生活的意义,在这方面多少话都是说不够的。

  获颁荣誉博士

  不久前在卑诗大学(UBC),崔维新(Wayson Choy)就加拿大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定位,发表了专题演讲。这是第七届卑诗大学—劳里埃机构多文元化演讲会(UBC-Laurier Institution Multiculturalism Lecture)的主要活动,创立于2004年,主旨是通过不同层面的探讨分析,支持加拿大多元文化发展,并邀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讲者,分享他们作为加拿大一分子的感受。

  在陈氏中心的现代化剧场里面,崔维新发表了题为《我们已经到达了吗?》(Are we there yet?)的演讲,以他的亲身经历道出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心境,以及自己如何在这种挑战下,令整个人生更轻省也更丰盛。

  时隔不久,安省洛里埃大学(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公布,颁发荣誉博士学位予四位杰出人士,以表扬他们成就,其中就包括崔维新。届时崔维新获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颁授仪式刚在6月9日于该校滑铁卢(Waterloo)校园举行。

  温市华埠历经沧桑

  1939年,祖籍广东客家的崔维新出生于温哥华,后被收养,并在温哥华唐人街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养父母年轻时移民加国,养父是海轮上的司厨,养母当女佣。崔维新不会讲普通话和他父母讲的台山话,但戏称自己会说“温哥华语”,“即很初级的台山话、广东词汇和英语语法混杂在一起。”后在卑诗大学学习写作,他是班上唯一华裔学生,直至今天在加国英语文坛上,仍未出现与其比肩的华裔作家。在卑大修读文学期间,他师从加拿大著名诗人兼小说家伯尼(Earle Birney),以一部获得麦克米兰奖的短篇小说《波浪的声音》(The Sounds of Waves)引起评论界倾目。

  早年在唐人街的生活,永远是崔维新写作的源泉。他说:“我们分享故事,我由衷地认为,好故事,是人类的故事,没有任何界线或种族壁垒。”崔维新尽管不懂中文,但对自己在温哥华唐人街的童年生活却充满留恋和回忆。

  崔维新移居多伦多后,自1967年起,执教于多伦多哈姆勃学院(Humber College),出任学院文学教师,开设过备受欢迎的英语写作课程。他还是哈姆勃作家学校的教授,连任三年多伦多卡湖茨剧团总监。在学院教授写作直至2004年退休,然而他的教学生涯却至今没有终止。12下一页

  大器晚成一炮打红

  1995年面世的《玉牡丹》(The Jade Peony),是崔维新第一部小说,历18载锤炼而成,从三个在温哥华唐人街长大的孩子视角,叙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加国华裔生存奋斗的坎坷经历。连续6个月名列《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畅销书籍榜。

  这部代表作写出了早期唐人街的生活状况,特别描述上世纪大萧条时期温市华埠的生活,华裔在异土的奋斗历程,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中遭遇到经济、文化方面的困境,写得平实而线性化。

  《玉牡丹》最初以短篇故事形式在1977年面世,出版后连续26个星期高踞《环球邮报》畅销书排行榜;在全年小说类书籍榜排第六位。崔维新借此书囊括温哥华书籍奖及Trillium文学奖。后被《加拿大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选为1945-2004年间最有影响力的100本加国书籍之一。

  崔维新还凭《玉牡丹》在1996年荣获温哥华图书大奖,并与女作家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分享当年的安省延龄草图书大奖(亦称“三叶文学大奖”)。1998年,《玉牡丹》被评为“美国图书馆协会著名书籍”。

  荣获国家最高荣誉

  《所有重要的一切》(All That Matters)是《玉牡丹》的延续,时代背景是战乱时的温哥华唐人街,主人公是《玉牡丹》里的长子,以他的奋斗来反映上一代广东台山移民的生活。《渥太华公民报》(Ottawa Citizen)评论此书: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创造出一个复杂的世界,可爱的主人公使读者觉得就在自己家里一样。《环球邮报》(The Global and Mail)更言简意赅地说,此书是“纯美之作”。

  故事以陈家父子随淘金热,由中国到金山(温哥华)开展新生活,希望衣锦荣归的梦想为主线,时间背景设在1930-1940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的温哥华唐人街。透过故事主人翁与父亲、祖母、继母和弟妹的关系,反映出无数中国家庭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挣扎求存,既要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又念念不忘保存华夏千年的传统。

  此书获得吉勒文学奖(Gille Prise)提名,崔维新是首名华裔作家获得这个著名的文学奖提名。此次Giller文学奖的评审是从94本着作中挑选出6名入围作家,奖金达2.5万加元,是加拿大最多奖金的文学奖之一。这部小说也使崔维新击败另外6位著名作家,10年后再次夺得安省延龄草图书大奖英文书类别的桂冠。评审团赞扬书中对当时温市华埠有丰富和精确的描述,以细腻笔法展现陈家数代的予盾和新旧生活的冲突。

  崔维新57岁那年,参加《玉牡丹》签名售书,无意得知自己出生真相,百感交集。于是于1999年推出自传体小说《纸影:中国城的童年》(Paper Shadows: A Chinatown Childhood)。该书曾入围总督文学奖决选名单,曾获纪实类作品加拿大年度文学奖,并被《环球邮报》列为1999年度推介作品。《纸影》凸现了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的重要特征,语言上表现了移民语言从杂糅向规范英语的过渡。内容上揭示了华人家史和族裔史上的隐秘故事,批判排华政策。主题上突出华人个体,以推翻旧有的华人刻板形象,重书家史以解决身份困惑。文学研究者赵庆庆曾着有专文:《语言•隐秘•重构——加拿大华裔作家崔维新的<纸影>评析》。

  2005年,由于对加拿大文坛和社会的贡献,崔维新获颁加拿大勋章。

  2008年11月1日晚,在多伦多举办的第29届国际作家节(IFOA)上,向崔维新颁发了当年的文学奖,对他在图书写作领域及培养青年作家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表示赞誉。

  为多元文化鼓与呼

  崔维新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并在同性恋者反歧视和争取平等权利方面参与过许多活动。几年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直到20几岁时他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倾向,其文学作品也带有他人生经历的影子。

  崔维新坚持认为,多元文化的精粹,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分享”,不仅与家人,也与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在彼此接纳、互相尊重的环境下共同生活。

  他说在成长过程中,作为一个“香蕉”,即有白人思想的华人,满脑子都是好莱坞、西部牛仔。生活中也与华人长辈有过文化“交锋”,例如自己是同性恋者,昔日华裔社区,有长辈看他迟不结婚,感觉怪怪的,但因为有忌讳,也不好催他结婚。 后来有人拐弯抹角地跟他说,如果不结婚,老的时候怎么办。崔维新说,他曾患过心脏病,但经过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把他当成家人般照顾,让他深刻感受到,这就是多元文化最宝贵价值之一,在互相体谅与接纳中,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年前在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客家传统文化国际会议,主持开幕式的就是崔维新。他当时表示,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日渐加强时,人们更有必要了解,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中华民族有悠远的移民历史,特别像客家人这样一些特定族群,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开拓者。(萧元恺) 上一页12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