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场协议后,日本发生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13:01  新闻晚报

  黎洋

  日本政府上周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在今后十年内消灭财政赤字。众所周知,日本的赤字是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2009年,日本债务总额已达 871.5万亿日元,占GDP的174%,无限接近希腊政府濒临破产的局面。很多学者追溯这个赤字的积累源头,都怪罪到长期的财政刺激政策,而日本政府延续20多年的刺激政策又源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长期陷入经济不景气。再往上看,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 (或称“广场共识”),日元在美国压力下大幅升值。

  15年后的今天,对广场协议仍然有两派意见。一种是认为美国对日本发动了汇率战略,导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另一种则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由来复杂,广场协议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关于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就是1985年后的日本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典型生产性国家迈入了典型消费型国家,特别是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国民的相对收入增加了,一跃成为全球海外度假人数最多的国家,电器保有量和人均寿命都向发达国家看齐。有一个数据比较可爱——三分之一的金枪鱼和五分之二的海虾落入了日本人的肠胃。

  细观1985年后的日本,有很多我们眼下熟悉的东西。日元汇价急速上升,导致传统出口产业急剧萎缩,大量资本沉淀在日本国内,加上政府的低息政策,使资金流入土地投机和证券投机。从1985年到1987年,东京地价平均上升了300%。地价上涨使一般民众上班距离延长,因为一般职员都失去了在大城市购房的能力,一种“周末回家”的生活方式兴起了。也就是平时住在城里,周末才回到外地的家中。

  为了带动全国的内需,1987年,日本政府搞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游憩地法规,一个席卷全日本的旅游开发热潮随之勃发。其成果就是高尔夫球场、豪华酒店和大型游乐场的扩散,几乎每个县、町、村都参与了激烈旅游定点地的竞争,结果两年后,20%的日本国土都成为了游憩地开发区。仅1994年一年,就造了2000个高尔夫球场,相当于日本国土的1/150。另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代表物就是主题乐园,其中包括1983年开园的东京迪斯尼乐园,其空前成功鼓舞了各地的效仿。不仅一些城市纷纷兴建乐园(如北海道的古乐克王国、广岛的西班牙村等等),连一些百货公司、商业街和城市街道都采用了主题乐园式样的设计。

  有的地方实在没有什么主题可以用于游憩地开发,就搞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招数。 1989年兵库县津名町买了一个63公斤的金块用于展示,结果在之后三年内吸引了100万名游客。随之而来的,其他地方也搞了金雕展出、大规模红枫林、最高稻草人,等等。

  日本的迅速“游憩地化”,无疑促进了经济增长、刺激了建筑业,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效果是需要付出更多代价的。它掩盖了都市和农村的劳动、环保、发展、住宅等迫切的民生问题。现在看来,这些开发计划成了公共土地、山林和海滨被资本利润围剿的帮凶。其最终造福对象,并非日本国民,而是那些承接工程的财团以及各级政府的实权人物。时至今日,从当年的开发热潮中幸存的游憩项目,十中不足一二,更多的则化为财政赤字,由全体日本国民扛下去。

  (作者系旅日学者)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