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岁老红军 一世写传奇 红一方面军老红军、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院长刘达明日迎来百岁寿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23:37  兰州晨报

  

百岁老红军一世写传奇
百岁老红军刘达(左)和曾经与他在一起工作的95岁高龄的老红军在聊天。本组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蒋生连 摄
百岁老红军一世写传奇
刘达的勋章。
百岁老红军一世写传奇
拱星墩第二干休所的医护人员和刘达在一起。
百岁老红军一世写传奇
刘达的回忆录(手稿)。

  他1911年出生于江西宁都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12月,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戎马生涯;解放前夕,他和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6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他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将在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前夕的7月31日,迎来他的百岁寿辰。他就是红一方面军老红军、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院长刘达。

  7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刘达老人位于兰州军区拱星墩第二干休所的家中,听老人及家人讲述他的百岁历程,并一起翻开了这本饱经沧桑的“书”。

  刘达·革命生涯

  长征途中抢救贺子珍

  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在刘达的家乡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刘达从此加入红军,开始了戎马生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此时,分配在中央军委第一后方医院任看护长的刘达也随军开始了这次征程。因为工作关系,让他有幸在途中接触到许多重量级的“休养员”,这其中就有董必武、林伯渠、蔡畅、徐特立、吴玉章、贺子珍、邓颖超、康克清等。长征时,作为红军第二梯队,他们紧跟在作战部队后面。每次谈到这里,他都会想起一段跟贺子珍同志有关的往事。

  当年,在途经贵州北盘江时,敌机发现了他们的担架队,密集的子弹突然扫射过来。“就在这万分危急中,只见贺子珍毫不犹豫地扑向了伤病员。为此,她身中数弹,当时看起来已经血肉模糊,有生命危险。我们二话没说,就开始抢救。”刘达回忆说,当时贺子珍身上伤口多达17处,情况十分危急。毛主席当晚闻讯赶来。“主席整整陪着她的担架行军了一个晚上,还不时向我问她的情况。” 刘达表示,经过抢救,贺子珍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因为条件有限,直到去世时身上仍有3块弹片无法清除,至今,他心中仍留遗憾。

  “羊圈学校”艰苦学医

  7月28日,当记者再问老人长征留给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老人只用了一个“苦”字来回答。他回忆说:“在草地住的时间太长,我们的衣物、被单都发霉、破损。”“没有蔬菜和油盐,每天只能吃一顿又黑又粗的面糊糊,吃饭速度快的还能吃两碗,若速度慢些,喝一碗就没有了……”

  1936年秋,当刘达随部队进入甘肃境内时,好不容易弄来一块大饼,但舍不得吃,一直揣在怀中。“没想到过渭河时河水暴涨,把我的大饼都泡成了‘烂泥’,当时气得差点哭起来。直到会宁会师后,日子才好过起来。”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红军卫生学校仍然坚持每天上课6个小时。“没有教室,大家就在老乡家的羊圈里上课;没有墨水,就用水和着烟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达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军第一批部队医生,而和他同时坚持在长征中学完医学的同学,后来也都纷纷担任了多个省市的卫生干部。

  行军时给刘少奇治病

  后来,刘达的医术渐渐精湛,实战经验也不断积累。1938年,他被调任八路军120师警备六团卫生队长,随后,又相继担任晋绥二分区医院院长、晋绥六分区卫生部部长等职。经他治疗的红军指战员也越来越多,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这人就是刘少奇。

  1948年,中央开始由陕北转战西柏坡。而刘达便跟随朱德、刘少奇、董必武同志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一起东渡黄河,离开延安。“当时,情形十分危险,我们每天都是风餐露宿,艰难行军。劳累多时的少奇同志也来不及休养就和我们一起长途跋涉,结果在途中患上了严重的肠炎。”刘达告诉记者,当时就由他负责刘少奇同志的治疗。但我们条件有限,只有一种叫“药特灵”的药物能简单抑制病痛,“只好加大人力,昼夜行军,在两营兵力的护送下将他平安送到了西柏坡。但后来少奇同志还是因此落下了病根子,建国后也不止一次因盲肠炎住过院。”说到这里,老人眼睛又湿润了起来。

  一位出色的军医院院长

  1952年,刘达被调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任第一副院长,并于1954年起担任该院第二任院长。就此他便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想起当时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担任院长的经历,同样在该院工作了一辈子,现在也已经头发花白的女婿姜进军告诉记者,至今同事们还在称他是“一位出色的院长”。“他当院长时口碑很好,对工作要求很严。每天早上坚持5时起床,他总是第一个上班,然后开始在各处视察,直到把每个角落都转一圈,才放心回去。”据姜进军介绍,1965年,由刘达总结的医院管理“三个标准”,在当时就被全军医院推广,至今还在各大医院坚持执行。那时候,他还不论“身份问题”,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支持黎秀芳开展医疗活动。

  刘达·幸福晚年

  著书忆当年激励后来人

  上世纪70年代,刘达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那份激情却从未减退。1986-1988年,已经古稀之年的老人花费两年时间写成了《革命回忆录》。他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他还担任兰州各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外辅导员,一干就是十余年。至今,老人家中仍保留着厚厚一撂笔记,家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十几年来,老人为学生们讲课时起草的教案。“为了把课讲好,他经常熬夜写教案。”女儿刘莉告诉记者,1987年的一天,就因为连续多日讲课、写稿,老人因脑出血突然昏迷,在医院里躺了三个多月病情才好转。“但他一醒来,就立即要求继续去讲课,我们拦也拦不住。”

  老人的这种精神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他本人也被省上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

  刘达·养生之道

  生命在运动健康在快乐

  说起老人长寿的秘诀和养生之道,老人身边的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拱星墩第二干休所所长孔维胜告诉记者,老人平时很注重饮食。他不吸烟、不喝酒,吃饭清淡。午睡起来,总是出去散散步。至今饭量还好,7月29日早晨,老人的早饭便是两袋牛奶、两块蛋糕和少许营养粉。

  女婿姜进军总结他的“长寿经验”,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坚持锻炼。“从我认识父亲的第一天起,他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锻炼,到现在还要时不时去散步。”

  而老人自己其实早在20年前就道出了其中奥妙。1986年,老人就手写了《养神漫谈》一书,从自己多年来从事医务工作的经验入手谈了他的养生经验:“养生之道,不气不愁;笑口常开,青春常在。心地舒畅,心宽体健;清愁解闷,百病除根。清心寡欲,精神常足;早睡早起,生活规律……”“静坐时常思己之短,闲谈时常论人之长。”“生命在运动,健康在快乐。不求事事想得通,而求事事想得开。”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为革命奉献了一生的刘达老人明天将迎来他的百岁寿辰,我们衷心地祝愿这位世纪老人生日快乐,永远健康!

  本报记者 王家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