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来说,这绝对不是戏言。”

  这是《解放军报》昨天刊登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并被中国国防部官方网站转载。这篇文章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撰写,标题为“武力炫耀的背后是霸道——评美国航母拟赴黄海参加军演”。

  这绝对不是戏言

  文章说,美国派航母赴黄海表明仍奉行炮舰政策。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但一个国家要有尊严,一支军队要有威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来说,这绝对不是戏言。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军衔的罗援与媒体关系友好,是国内著名的军事专家,对军事热点问题时有点评。

  军方立场坚定

  《解放军报》属中央军委机关报刊,而国防部网站是国防部官方网站,主要发布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权威信息。该篇文章刊登在《解放军报》时事新闻版的头条,国防部网站的“今日要闻”。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代表军方立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坚定态度。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期中国一系列军事演习的新闻频繁见诸媒体,这与一向低调行事的军方风格不同。

  而国外媒体则纷纷表示,此次解放军对演练毫不避讳地进行公开宣传,与美韩于日本海军演和南中国海问题再次浮上台面的大背景相关。

  新闻延伸

  罗援:美国仍奉行炮舰政策

  其基本原理就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

  就美国派遣“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前往韩国西部海域(黄海)参加一系列美韩联合军事演习。日前,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少将罗援表示,美国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仍然在坚持冷战思维,仍然在奉行炮舰政策。

  中国政府曾多次表示,坚决反对外国军用舰机到黄海及其他中国近海从事影响中国安全利益的活动,并敦促有关方面严肃认真地对待中方的关切和立场。但是,美国执意要派航母到黄海来挑衅,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罗援认为,这起码显示出美国依然在奉行三个“主义”。

  一是霸权主义——“天下老子说了算,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别人无权干涉。”

  二是炮舰主义——“你不听话,我就展示肌肉;再不听话,我就动武,使用拳头。”最经典的注脚是美国总统今年5月刚刚批准的《2010年美国海军建设概念》,把美国的所谓“海上利益”描述得淋漓尽致,一是前沿存在;二是威慑;三是海上安全;四是海上控制等。其中所谓的“前沿存在”,就是美国的炮舰可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横行霸道,把美国的安全边界前推到别人的家门口,什么黄海、南海,都是美国的安全边界。而所谓的“威慑”,就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揍你。所谓的“海上安全”,就是要保证美国的炮舰神圣不可侵犯。所谓的“海上控制”,奉行的仍是“谁控制了海上咽喉要道,谁就控制了海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的逻辑。另外就是,美国的行为方式表明,仍然在奉行炮舰政策。其基本原理就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

  三是单边主义——“甭管事情涉及多少人,我只喜欢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美国的利益和意志为转移。”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中国现在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帝国主义列强崛起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不愿意与任何国家为敌,但是,真要有谁无视我们的严正立场,无视我国核心利益,依然我行我素,欺人太甚,我们也绝不惧怕。

  背景链接

  美韩黄海联合军演 “乔治·华盛顿”号参演

  7月: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将派遣 “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前往黄海参加美韩联合军演。

  早在这一轮美韩联合军演于7月25日首次举行前,关于“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要来黄海的消息就非常喧嚣。不过,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是含糊其辞,拒绝做正面回答。

  但是这次却由国防部发言人直接表态,意味着“乔治·华盛顿”号来黄海参加军演,已成定局。

  有关“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来黄海军演的消息,最早是由韩国联合通讯社于6月初发布的。

  美军“乔治·华盛顿”号又将参加美越军演

  8月:美国和越南将于近期举行为期一周的联合海军演习。有美国媒体8月10日报道称,此次美越联合演习将出动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演习内容主要集中于非战斗行动,如海上救援活动等。演习地点将在南海,演习为期一周,是美越两国建立外交联系1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报道称,最近在河内举行的安全峰会上,美国被指偏袒越南等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宣称,美国军舰能否在该海域自由巡航涉及到美国国家利益。有媒体10日报道称,美军“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当天在越南中部的岘港靠岸,美军船员将与越南海军联合举行持续约一周的海上演练。报道称,此举凸显了美国在该地区更为强硬的态度。

  新闻观察

  港媒:美越军演同床异梦搅浑南海

  美国和越南11日起“史无前例”在南海展开为期一周的联合军演。香港媒体予以密切关注,有分析说,美越是同床异梦的“联姻”;美越搅浑南海,中国或做准备。香港《文汇报》12日刊出报道说,尽管美越强调演练是“非战斗性的”,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一说法是外交辞令。

  报道引述中国海军少将杨毅的观点认为,美国最近举动反映对华政策新动向,想通过较量显示气势或在中国周边引发动荡证明美依然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一方面安慰国内鹰派势力,同时又可试探中国反应。杨毅指出,未来美航母战斗群若继续到黄海军演,将是对中国尊严的损害,也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相信中国将在继续进行强烈交涉的同时,保留采取其他行动的权利。

  中美日三国专家谈中美关系

  共识: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

  对话者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赵可金(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侃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资深研究员兼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沈大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西格尔亚洲研究中心中国项目主任)

  夏伟(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

  加藤千洋(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近来,华盛顿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表现再次突显了中美关系的复杂一面。中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战术性的?两国互视的眼光是否发生了变化?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就此展开对话。视角各异,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一点却是共识: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

  中美应就双方关系长期战略进行讨论

  杨洁勉:看待中美矛盾与摩擦,需识别其性质,重视两国的结构性差异和原则性分歧,区分具体和战术性问题,重在增加双方战略共识和利益交汇点。当前要特别警惕美国在黄海和南海问题上的具体部署发展成中美战略性对抗。

  沈大伟:美中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混合体,深度合作与相互依赖伴随偶然的紧张与摩擦。因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层面,两国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冲突。

  赵可金:从性质上来说,中美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决非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而是中美关系向深层发展后必然遇到的非结构性矛盾。具体来说,一是互动性矛盾。二是分配性矛盾。比如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东亚区域合作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三是认知性矛盾。

  李侃如:我对这些矛盾与摩擦不感到惊奇。这恰恰反映出美中关系非常重要,领域非常广阔,也是一种很现实的关系。美中应就双方关系长期战略进行讨论。

  美国对华具有“协调和牵制”两面性

  袁鹏:中美关系正是在化解矛盾与摩擦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摩擦增多表明中美关系已然成为利益高度交织、利害高度相关的双边关系。

  加藤千洋:中美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今后也不会消失。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协调和牵制”的两面性。可是,中美双方都不希望因为个别摩擦导致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破损。因此,如果存在解决个别摩擦的协商渠道,日本作为邻国就不担心。至于协商渠道是否存在,是否发挥作用,我的答案基本肯定。我注意到中美两国战略与经济对话正在发挥作用,而且比日美对话内容充实。但是,从中长期而言,美国把中国看作将挑战自己的唯一的“候补潜在超级大国”,尤其在军事和安全保障方面予以警惕。

  夏伟:今后的挑战仍将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汇率变化问题上。其他的挑战包括中国在对待伊朗、朝鲜、苏丹和缅甸国家关系上是否愿意和能够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全球领导作用,以及中国在表述和维护其不断变化的核心利益概念方面是否有能力展现最大程度的灵活性。

  中国更愿意以“和而不同”与美国相处

  李侃如:美中两国应互相承认对方是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是一种全球性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看待对方。

  加藤千洋:中国重视美国,这是出自对国际政治格局的现实认识。美国的亚洲外交将最重视美中关系。日本外务省今年初在美国调查有识之士的亚洲观。对于“美国在亚洲的最重要伙伴”的设问,56%的受访者回答是中国,回答是日本的只有36%。

  赵可金:长期以来,中美双方彼此都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结。

  从美方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的“想象的异邦”,美国的“天定命运”使其对中国有一种无法摆脱的使命感。一方面,美国的确欢迎一个繁荣、强大而和平的中国,希望中国能够融入到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社会中来,并且接受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规范。

  从中国来说,对美国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没有恶意。中国不屑于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为所欲为的鲁莽和蛮横,更反感美国强加于人和对他国事务指手画脚的做派。因此,中国更愿意以“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与美国相处。

  本组稿件综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晚报、新闻晚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