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讲述上世纪访亲游场景 老舍先生曾著文描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3:39  半岛网

  

专家讲述上世纪访亲游场景老舍先生曾著文描写
市民刘学晓向记者展示一张合影,是1980年他的战友们从石家庄来青岛游玩时拍下的。

  

专家讲述上世纪访亲游场景老舍先生曾著文描写
老舍先生的《暑避》一文,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描述了自己陪亲友游青岛的经历。

  现在的青岛市民,外地朋友慕名前来,肯定是以礼相待,请朋友海吃海喝海玩,绝不背上“小气”的名声。岛城开埠已百余年,过去的青岛市民是怎样待客的呢?记者采访岛城文化界人士及“老青岛”,发现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访亲游已经十分热闹;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物质匮乏,但仍以打地铺等方式善待来访亲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商场是旅游“热点”;改革开放以后,岛城市民待客更是花样迭出。不过,历数岛城百年来待客之景,历史上诸如樱花会等特色目前已难寻踪迹,有关学者呼吁,应将这些传统重新拾起来。

  ■上世纪30年代

  赏樱花逛炮台,气氛已足

  青岛开埠后至抗日战争之前,岛城旅游城市的气氛已经很足了。8月20日,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给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概貌。鲁海先生介绍说,1937年之前,岛城不仅是夏季避暑胜地,春季的樱花会在国内外也是相当有名的,当时是岛城最大的游览节日,其盛况不亚于现在武汉的珞珈山樱花会。那时,每年的四月五月,国内外的友人纷纷来青,与朋友相伴赏樱花、逛炮台,每逢此时,岛城旅舍便是一床难求,餐馆也是爆满,连胶济铁路也给青岛樱花会开设“观花专列”,影响力相当于现在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不过,1937年以后,受战乱影响,来青岛访亲旅游的就少了,“访亲游”陷入低谷。

  ■新中国成立前后

  打地铺吃蛤蜊,贫贱相交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稳定了,青岛又吸引着外地朋友们的到来。“当时,国民生活水平都很低,不过,面对朋友来访,岛城市民还是十分热情。房子窄了,就打地铺,买不起好吃的,就买‘不上席’的蛤蜊、海蛎子、海螺,海鲜那时候不值钱,蛤蜊一角钱三斤,用海鲜款待朋友,花费不大,但情谊浓。”鲁海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1956年,生产有所恢复,人民安居乐业,来青岛的朋友也达到一个高峰。”鲁海先生介绍说。

  <<1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