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日经济的进与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6:44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军红

  ●世界大国经济座次近日发生改变。日本17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 数字显示,二季度其GDP 已被中国超越。进入新世纪,日本经济进入“成熟期”,开始表现“僵化、腐朽”的一面,尤其在危机后,日本经济失去了活力。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表现着“积极的进步的”一面。经济增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经济的位势转换,反映了全球球化时代的必然进程。

  近日,日本内阁府发布了4-6月GDP 增长统计速报。而在数字公布的前几天,几乎全球媒体都将报道重点聚焦到了中、日谁是“第二”的问题上。

  根据日本的统计,4-6月按美元计算,日本的GDP 约为 1.2883万亿美元(汇率为 1 美元 =92.013 日元),中国的GDP 则达 1.3369万亿美元(汇率为 1 美元=6.823 元人民币)。 虽然这一计算仅仅是依据原数字的简单换算,未作季节调整,很难进行比较,但数字本身明确无误地告诉世人,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

  其实,若按可进行物价水平比较的“购买力平价”来衡量,2005年中国的GDP 早已超过了日本。按这一方法计算,2009年日本GDP 占世界GDP 总量的比例为 6% ,而中国则高达 13% 。显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势已经超过了日本。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的人均GDP 仍高达 3.3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 不过只有 66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的1/5 ;而若按市场的美元计算,中国的人均 GDP 仅相当于日本的1/10,百姓的富裕感相差悬殊。

  关于中日经济地位转换,相对理性的日本经济学者更愿意强调,中国经济超过日本,有利于日本借中国经济增长获取更好的出口条件,更好地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而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事实上是依赖中国市场,才赢得了复苏的机遇。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创造的需求,堪称日本难得的特需。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进入新世纪,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 成熟期”,其主要表现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人口绝对减少,经济体制疲劳,技术创新钝化,潜在增长率低滑,社会总需求长期低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常态化。如此,战后一度备受礼赞的“日本模式”开始表现“僵化、腐朽”的一面。

  其结果是,日本民间资本外流,产业大举对外转移。如2004年日本企业跨境对外并购金额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而2008年危机下高达 630亿美元,时隔5年膨胀了6倍余。而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7月公布的调查,2010年3月,日本主要660家企业的海外生产比例超过1/3,资生堂等部分企业的海外生产规模竟然超过了国内生产规模,而日产汽车的海外雇员比例首次超过国内。其中,245 家企业的海外营业收益超过国内,5年增长近四倍。

  危机后,日本企业为获取海外竞争力,在国内全面展开降低成本,清理库存,控制设备投资等减量经营;而为了占据亚洲等新兴市场,日本企业又在“适销对路”名义下,搞降低规格、简化功能等生产活动,其结果是,在获取了巨额海外利润的同时,也导致国内企业创新钝化,设备投资平均13 年以上未进行更新,严重抑制了国内经济增长。这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则形成了日本民间资金外流炒股,日本股市在企业收益倍增下持续低迷,日本经济失去了活力。

  而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改革,大胆开放,自觉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勇闯全球化大潮,中国民间底层如岩浆涌动,充满活力,中国经济车轮滚滚。其所支撑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表现着“积极的进步的”一面。

  21 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新兴的、发达的、发展中的经济体,同台竞争,共同形成了全球经济新潮流。经济增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经济的位势转换,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进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