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曙光计划”照亮青年学者前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2日06:27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瑞哲 彭德倩

  大学开学在即,教师节即将到来。这些天,全国模范教师、上海交大教授王如竹开始陆续收到一些来自名企弟子的祝福。这位未满46岁的教授,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已满20年,业内人称“老专家”。作为首批接受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资助的19名年轻教师之一,“曙光”已伴他走过约四分之三的教研生涯。

  专门资助沪上高校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的“曙光”计划,正迎来一波收获期,加之今年内还将脱颖而出的新一批“曙光学者”,这个群体将接近800人。其中已诞生1名新院士,9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共24人入选国家长江特聘教授,42人入围国家杰出青年,还有不少人走上校长、院长、所长岗位。

  青年人才是创新人才链的中上游,随着“曙光”效应持续释放,这些数字还将增加;而随着“曙光”系列计划向更年轻人才的覆盖,创新将更添源源活水。

  成名成家前,最需“及时雨”

  实施15年来,这项最初以4000万元设立的人才计划,已累计向33所高校729人资助7829.1万元。

  采访中,“曙光学者”大多说了类似的话:“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显然,对于如今的他们,这样那样的头衔、荣誉、奖励、项目都已很多,而当年的“曙光”却真是他们申请得到的第一笔、第二笔资助,借此“第一桶金”才成就他们的成名作。

  1994年,王如竹在上海交大苦读10年、任教4年后,在而立之年被破格聘为教授。当时,高校要留住拔尖师资确实不易,“教授”一个月收入才三四百元,也难怪有人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而“曙光计划”通过扶持科研项目的方式,为高校留住了很多“潜力股”人才。王如竹不但成为上海第一批“曙光学者”,2003年又获跟踪资助。他欣慰地说:“获得‘曙光计划’资助10多年来,做了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

  他在国内首次对吸附式制冷循环及其应用作出系统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推出 《吸附式制冷》专著,其吸附式空调系统已获工程化应用,课题组还在闵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集太阳能空调、地板辐射采暖、强化自然通风于一体的复合能量楼宇系统,相关理论成果获市科技奖励一等奖。

  “曙光”的溢出效应还在于中青年学者的“传帮带”。目前,王如竹指导的约30名博士和博士后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也已晋升为年轻教授,他们大多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骨干。

  扶助青年人,挑起重担子

  事实上,15年下来,“曙光计划”人均资助金额对科研来讲并不算太多,通常每人10万元出头一点。但这项资助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项目之外,帮助受资助者跨过一道事业门槛,打开一片研究天地,形成一种“连锁反应”。

  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来说,2001年的“曙光”是一个关键“台阶”。当时,他担任上戏舞美系主任,行政上繁重的工作对舞美专业研究形成一定“挤压”。

  “就在这时候,我申请到了音乐剧舞美研究的‘曙光学者’项目,那是给自己的一份压力,迫使自己去深入研究。”这笔钱现在看来只是区区5万元,可这种责任、这种激励却格外重、格外强。韩生清楚记得,那时他为了对得起这项资助,白天处理系里工作,晚上细细琢磨塞满整整5台移动硬盘的影像文字资料。也正是从钻研音乐剧舞美出发,韩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上,他专业上的深厚底蕴也成为其管理艺术类院校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

  在这位专业型院长的带领下,学院教师学生创作能力日益提升。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仅近两个年度,就完成并演出40台原创剧目。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美、视觉效果、人物造型、灯光等7个小组的总设计师中,4人为上戏教师和毕业生。这份成绩单是韩生对基金的回报。

  “曙光”是一份资助,更是一份担子,但这份担子能够加速青年人才成熟,带来更多富有挑战性的担子。上海海事大学科技处郑爱兵分管学校“曙光计划”项目的工作,他说,在全校历年来的12位“曙光学者”中,70%已是学科带头人,40%在受到“曙光计划”资助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曙光”上游,还有“晨光”

  最新统计显示,全市“曙光学者”中的519名自然科学研究者,最近6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574项,获得资助2.46亿元,基本实现“拿到‘曙光’者均已承担国家级项目”。若仅以此项测算,相当于7800多万元的资助已产生327%的回报率。而在上海市历届科技奖励中,“曙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占所有获奖人员的比例也超过八成,就是说,“曙光学者”中每5个人已有4人为上海科技进步作出了为政府和社会认可的奖励性贡献。

  如此好的延伸效应,使“曙光计划”有了向“上游”发展的“姊妹计划”,以支持更多上海教育界人才获得良性发展。记者了解到,面向全市所有高校30周岁以下、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级及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也有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晨光计划”。在最近一个年度中,共有100位青年教师获此资助,资助金额逾400万元。从“晨光”到“曙光”,这一系列计划已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上形成梯队,共同托举一轮人才事业的朝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