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示范全国 统筹城乡的“成都模式”

  【引】

  这样的十年,不可想象。

  十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出今日成都的美丽与魅力;十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西部城市焕然为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众多荣誉集于一身。

  我们无法想象,600多万农民兄弟的命运会就此改变,他们不再靠天吃饭、养儿防老,而是和城市居民一样住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有保障、子女教育有保证。我们无法想象,成都用自己智慧的创造和辛勤的付出成为城乡统筹的样本,鼓舞着更多的地区为之而努力坚持;我们无法想象,面对肆虐的地震灾害以及金融危机的风暴,成都全体干部群众一道毅然挺立,坚决抵御住了双重危机的影响。

  这样的成都,不可估量。

  近年来,成都统筹城乡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成都应对危机、抢抓机遇,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和最有力的措施。站在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起点上,成都,向着更加宏伟的理想奔去。

  奋进的十年

  实现城乡统筹的宏伟理想

  奋进的十年,十年的开拓。

  在成都,曾经宏伟的理想,如今一一实现。

  改革,总是从农村起步。32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展开,小岗村成为了那场触及广袤农村大地改革的“启幕者”。多年后的成都,具有同等开创意义的城乡统筹改革,从农村豪情再出发。

  2003年10月22日,我市在双流县召开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城乡大地上,600多万农民的命运,开始走上重大的转折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典型大城市带大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成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片广袤的川西平原上,成都,用自己独创的“成都模式”进行着自费、自动、自主的垦荒“试验”,勤恳不倦,孜孜以求。

  成都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方法,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加强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努力会有回报,开拓总有收获。经过几年生动丰富的实践,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成都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即便在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成都,依然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智解难,夺取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从乡村到城市,从房屋重建到基础设施恢复,从产业结构调整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文脉传承到精神家园重建,从灾后重建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都不仅抚平地震后的满目疮痍,更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作为对灾难的补偿,创造奇迹。

  如今的成都,初步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开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今的成都,在十年崛起的新西部中的成都,带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已开始了自己奋进的新十年,下一个十年的新开拓。

  最具幸福感

  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群众共创共享

  发端于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和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联系在一起。而起步于七年前的城乡一体化,将成都农村与大都市的发展统筹规划联系在一起,将农民的幸福与市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成都,希望通过城乡一体化这样一场深刻的变革,让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让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

  这是一种艰难却始终执著的追求,这是一段艰难却充满勇气的探索。

  从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从民生最为迫切的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几大领域“破冰”。沿着现实的脉络,我们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战略与决策是如何深刻改变着成都城乡群众的生活。

  为了让农村居民享受现代文明,成都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初步实现城乡水、电、气供应和污水、垃圾处理一体化。比如,目前要求场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6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以上。

  成都还进一步提出,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深入扎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全市域主要环境指标达到并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城乡居民共享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市容整洁的秀丽成都。

  今年4月1日起,《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与此同时,成都市正式实施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政策,也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最高报销额40万元。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从今年到2012年,成都将实施首轮全民健康体检免费工作,为此成都市每年将拿出2亿多元……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成都民生工程102项具体项目已经有9件项目提前完成,21件进展较快,72件进展比较顺利,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市民。

  ……

  这些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成都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更意味着各种公民权利在城乡之间越来越均衡与公平。

  统筹城乡发展的七年实践,重塑了成都城乡发展的崭新格局。城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为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初步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成果的体制机制。这样一种坚实的“成都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公民权利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现实样本。

  十年前,金堂农民罗隆昌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像城里人一样不再“养儿防老”;十年后,灿烂的阳光将梦想照进现实。在城乡统筹的实践中,罗隆昌的命运得到了转变,过上了每月领钱的“退休”生活,乐活晚年。

  如今,在成都,农民获得了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发展机会和生命尊严。

  去年年底,“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在西安揭晓,全国公众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颁给了成都。成都百姓的幸福感来源于何处?正是来自初步形成的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示范于全国

  城乡双赢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十年奋进,十年厚积,坚固着新征程上的每一块基石。

  在西部大开发走过十年历程之际,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担任负责人的课题组发布了有关“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的研究报告。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每个城市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成功的道路会有很多条,“成都模式”正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报告还认为,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成都紧紧围绕“复合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化”的发展路径,从“全城谋划”到“全域统筹”再到“全球定位”,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既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也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

  研究报告评价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2003年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浓缩了发达国家典型城市从早期工业化到中期去工业化再到当前建设全球城市、信息城市的百年历程,短短十年时间既推动了工业化,又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同时加快了全球化、信息化进程。

  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为破解西部乃至全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了大量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成都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其意义已经不限于成都、四川或西部,而具有全国性的意义。”

  沿着这条路,成都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2009年12月,成都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理念,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按照这样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在成都这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天府大地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10年的成都,在灾后重建胜利在望、应对危机初战告捷、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西部在十年开发基础之上又蓄势待发、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之路取得良好进展之际,站上了下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总体战略,奋力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专家评价

  成都实践 既造福于人民也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俞可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提出了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的“五个统筹”。

  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

  从2003年以来,成都率先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过几年探索,成都市在城乡统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通过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等政策思路的实施,从根本上破解了“三农”难题,大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

  在原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并将成都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阶段。

  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所做的改革和创新,直接造福于成都人民,也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统筹城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认真总结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做的探索和经验,我们可以对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城乡统筹发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三圈层差距不断缩小 统筹城乡效果已经出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牛文元

  成都市三大圈层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密度、经济动力和经济效率等五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统筹城乡的效果已经出现。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四大转变,即实现土地从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农民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生产方式从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实现农户从分散居住向社区集中转变。

  从2003年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来,成都市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成都市的城市化进程,非农业人口显著增长。成都农民工外出从事的职业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大增加了其劳动收入,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通过将工业不断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成都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明显增强。各区(市)县的产业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做到了工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确立了工业发展空间定位和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产业梯度布局、错位竞争的新格局。

  大事记

  2003年3月 成都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十六大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在所辖双流、大邑等五个区县进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试点。

  2003年8月 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将五城区纳入试点范围。

  2003年10月22日 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双流县召开现场会,部署在全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2004年2月5日 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明确了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要求。

  2005年12月 成都市委全委会提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建议,次年纳入了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3月 成都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2007年6月7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007年7月28日 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2009年5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都市上报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允许其在九个方面先行先试。批复的《方案》成为指导成都试验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12月 成都市确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成都日报深度报道组 张婷婷 李影 摄影 张全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