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希望之舟”千里大转运成功完成 3070名舟曲师生被安全送至兰州定西的4所学校 本报记者随第三批转运车队全程采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1日06:14  兰州晨报

  

“希望之舟”千里大转运成功完成
行进中的第三批转运车队。本报记者 刘健 摄
“希望之舟”千里大转运成功完成
岷县个体户免费为灾区学生送来稀饭等。本报记者 刘健 摄
“希望之舟”千里大转运成功完成
舟曲一中最后一批师生昨入住兰州科技外语学校。本报记者 房毅 摄

  8月30日18时,随着第三批共1123名舟曲灾区师生顺利抵达兰州科技外语学校,省交通运输厅启动的“希望之舟”千里转运行动宣告圆满结束。几天时间里,转运车队共往返2670公里,将3070名舟曲师生安全送至兰州、定西的4所学校。30日清晨,本报记者从舟曲跟随第三批转运车队出发,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陆路师生大转运进行了全程采访。

  家长的叮嘱

  第三批转运车队由28辆大客车和十多辆警车、救护车、工作车组成,经历了7个小时的车程后,于29日晚抵达宕昌待命。30日清晨6时,车队从宕昌前往舟曲,接送那里的1073名学生和50名教师前往兰州。7时40分,车队到达舟曲法院前的广场,此时,千余转运师生已经按车辆编号排好了队。

  “出去要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好好学习!”虽然教育部门怕人太多出现意外,建议家长们不要送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家长早早地就赶到了广场,在孩子们上车前,做再一次的叮嘱。

  “其实也挺放心的,有政府在,相信娃娃们会生活得很好。”遭受了这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家长们对政府充满信心,在电视上,他们看到第一批抵达兰州的学生的校园和宿舍后,都觉得条件很好。很快地,在80多名交通志愿者的引导下,所有师生都有序地坐到了车上。8时整,第三批转运车队从舟曲出发。

  学生的心语

  望着窗外渐渐模糊的家乡,想象着省会兰州的美丽,恋乡之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在孩子们心中纠结。有些孩子,眼睛闪烁着泪花。

  从舟曲前往兰州的路途中,转运车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区中行进,蜿蜒数公里,从前面向后望不到尾,安全更成为转运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沿线交警部门和交通部门对前方道路提前实施了交通管制,浩浩荡荡的大转运车队同时也引起了沿线群众的关注,他们将目光投向车上的灾区学生,祝福着他们。随着车辆的行进,学生们逐渐适应了这次远行,看着窗外的风光,纷纷露出了笑容,话也慢慢多了起来。21号车上,高一(21)班的张伟平指着车上另一名男生说:“他是我哥哥张耀平,我们在一个班,一起去兰州读书。”临行前的29日晚上,父母给孩子们准备了衣服和鞋子,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好好读书,平时不要上网打游戏,周末也尽量不要远离校区出去玩儿。张伟平想让家乡亲人都放心,他们一定会在新学校好好学习。

  贴心的照料

  前往兰州上学的舟曲灾区学生大多都在十五六岁,他们中很多人从未出过远门,有些还从未离开过舟曲。还没到宕昌,2号车上的王泰云同学便因晕车出现呕吐,随车志愿者王登登轻轻拍着王泰云的后背,尽量让他能够舒服一些,一边打开一瓶水给他递了过去。一路上,上千学生的吃饭、喝水、休息都由这些志愿者照顾着,甚至上厕所,都是志愿者带队前往。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一路平安!

  中午12时,车队抵达第二个休息点——岷县当归城。这是一个偌大的药材交易市场,中间有一片几个足球场大的空地。为了支持舟曲灾区学生转运,当归城的老板从27日起就停止了市场运营,腾出地方来给车队停车休息。天空下着细雨,几家岷县的餐饮个体户在市场内搭起了凉棚,免费为学生提供稀饭、方便面、火腿肠等。

  “21号车要上厕所的同学请跟我走,男的排成一队,女的排成一队。”休息时间,志愿者梁晓燕通过扩音器大声喊道。为了统一指挥,每个车上都配备了一支扩音器和一台对讲机。13时整,转运车队离开岷县,向下一个休息点——兰临高速太石服务区出发。16时,车队抵达太石服务区。在那里,来自临洮三中的几十名学生将刚刚切好的白兰瓜递到了灾区同学的手中。

  灿烂的笑容

  16时20分,转运车队驶出太石服务区,向此次转运行动的终点兰州进发。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都是才考上高中的,互相并不认识,3号车的志愿者樊良友和邱兰兰决定再活跃一下气氛,让孩子们做一次自我介绍。他的主意受到了车上40名学生的欢迎。“大家好,我叫陈旦子,很高兴认识大家”,“大家好,我是杨卫东,希望在新的学校我们能够相互学习”……“樊大哥,你能不能给我们唱首歌。”一名学生喊道,转眼间,车上一片欢声笑语。

  17时30分,转运车队经过了400多公里的行进,终于进入兰州市区。高耸的大楼、美丽的黄河、闻名天下的黄河铁桥……眼前的景色令所有的学生露出喜悦的笑容。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将在这座城市生活、学习,而这次历时10个小时的千里转运将成为他们今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本报记者 刘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