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所有人怀有中国梦饱含深意

  9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文章说,大学收费高、毕业工作难找,农村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小。并引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的话说,“我觉得非常遗憾,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有变窄的趋势。”文章最后指出,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就业壁垒,营造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不可否认的现状就是,因为出身、财富、社会资源和权力资源的多寡,人的发展和财富分配越来越出现贫富悬殊和差别。换言之,无权无钱者,跋涉希望的理性和良性通道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堵塞。“富二代越来越富”、干部的子女容易当干部等,比如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

  没有经过优胜劣汰的大自然环境和种群,不是优等的环境和种群,缺乏生机和活力,而会在后来的自然生存中受到无情淘汰。同样,没有经过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而呈现的社会和财富分配格局,也不是最优化和谐的格局。因为有不够透明和非公正因素蕴含其间,弱势群体向上跋涉的愿望和抑制跋涉的制度机制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容易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效率以及公平精神等发展。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事件,以及弱势群体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社会警钟”。

  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大环境下,让地方政府率先履行“让弱势群体具有稳定的社会保障”的施政作为,总显得非常另类。而任何一个社会伤害,撕碎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弱势群体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因此,社会发展的走向应如《南风窗》所言:“国民的自治能力必须得到提高:人性必须恢复,良知必须唤醒,个人尊严必须捍卫,基本自由必须保障,义务教育必须落到实处,底层百姓的不公平负担必须彻底取消,贫富悬殊的不合理鸿沟必须填平,贫困必须救助,失业者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重新安置。”

  只有社会各个阶层达成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和相互依赖的互动机制,发展中出现的心理矛盾、经济偏差及制度性冲突、分配矛盾才能得到理解、消融,社会陌生感、心理排斥感和内在距离感才能得到消解,从而为社会提供良性发展动力和理性动力。否则,就可能导致阶层性矛盾迭起、差距性心理失衡和报复性性格裂变,相互猜疑,不够信任,不利于和谐社会和良性精神的培养。

  所以,《人民日报》组织的这篇报道很有针对性,也很有说服力。它无疑告诉我们,政府各项改革决策和公共决策的制定,在关注经济和财富发展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公平和公正诉求,让他们得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竞争制度,让弱势群体得到“绝望中拥有希望,寒冷中拥有温暖”的精神动力和制度动力,拥有信念达观、性情乐观、敢于梦想的公民性格,得到精神升腾和理想发展,“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生活最低处拥有跋涉不止的精神欲望,在简朴中拥有乐观自信的幸福追求,在宁静中享受到现代生活的美好阳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